3、反思丰田定律
不可否认,扩张使得丰田生产模式(TPS)所造出的汽车的产品质量问题倍受挑战。
早在1980年代,日本就在零部件缺乏的中国,建立了其体系内的零部件配套体系,这些围绕丰田而建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主要集中在广州一带。
2002年,丰田到中国成立合资整车厂时,这些零部件配套企业已经相当成熟,这为丰田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曾有人评价:丰田虽然是较晚来到中国的企业,但其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却是最快的。由于丰田在中国的主力产品以中高端产品为主,其在汽车企业中的利润是有口皆碑的。
正是因为销量和利润的双丰收,丰田体系内的零部件企业也利润颇丰。以小车灯为例,在已有一家合资企业的基础上,因为不愿意与中方分取利润,于2007年专门到广州成立了一家独资厂,专门为广州的几家日资企业配套。
电装公司最大的股东是,其拥有电装23%的股份。记者了解到,电装公司超过60%的业务,都来自于丰田。
这种体系内供应商一方面大部分由厂家控股或持股,另一方面由于其主要为一家企业服务,无论在沟通成本还是在技术的独家保密性上,乃至企业的文化融合上,都比体系外的企业要更好一些。
一位日系车企的一级供应商负责人则告诉记者:在日系企业观念中,觉得日系的质量是最好的,其次再是欧美的企业、台湾地区的企业、韩国的企业和中国本土的企业。丰田在中国国内几乎100%采用体系内的零部件供应商。
对于体系内供应商而言,随着丰田规模的不断扩张,不断产生新的市场机会,只要专注于丰田的业务,就能不断发展起来。
但问题是,如果在市场不断扩大,而利润也能保证的前提下,体系内供应商与丰田之间的配合可谓得天独厚,相得益彰。
然而,市场却发生了变化。整车的利润越来越低,整车厂家要将利润的损失转嫁到供应商的头上,“近几年来,每年整车厂都会给零部件企业施加压力,一般是每年至少5%的降幅。”陈文凯说。
对于丰田而言,也必须将成本压力转嫁到供应商头上。相对于博世、德尔福等国际巨头,专注于日系配套的供应商降成本的能力相对捉襟见肘,他们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如压低二级经销商价格,更换原来二级供应商等方式。“日本企业更加注重外形,对外形的设计非常苛刻,而使用的材料上,比德国企业的成本要低一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车灯厂的员工告诉记者。
“丰田召回一般是接到了顾客的投诉,并且查实是批次的问题,结合有关部门指导意见后再决定的。”对于此前传闻中说中国的制造标准低于日本和美国的说法,丰田中国相关人员予以否认。
不可否认,扩张使得丰田生产模式(TPS)所造出的汽车的产品质量问题倍受挑战。丰田生产方式(TPS)是丰田汽车的基础,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作为经营的哲学渗透进了丰田的各个方面。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TPS在成本控制、配套体系管理以及市场决策等方面的缺陷和弊端被无限放大。
TPS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零库存,但是这个零库存更多的是指零部件的零库存,而不是汽车产品的零库存。虽然在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上会“拧干毛巾的最后一滴水”,但在因产品积压而导致的库存等方面却存在惊人的浪费,如一汽丰田在全国建设了6个中转站,用以缓冲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产品存储。
2009年6月份,丰田章男正式就任丰田汽车总裁,他上任后的首个战略就是停止扩张。不过,在中国召回已经发生。
[上一页] [1] [2] [3]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