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打击酒后驾驶行为,各国可谓不遗余力,招数多多,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普及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交通安全教育;通过严刑峻法,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酒驾行为;利用高科技手段强制性地约束司机;提倡新社交派对方式防止酒后驾车。
模拟酒驾 体验“车祸”
在德国,各地中小学校都会举办“交通安全日”活动,培养年轻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德国民间道路安全组织还特地安排学生亲身体验酒后驾车的感觉,根据醉酒程度设定一种模拟驾驶装置,醉酒程度越严重,刹车和控制装置反应就越迟滞。绝大多数学生的体验之旅都以“车祸”告终。
德北部城市不来梅还开展了一项名为“守护天使”的活动,让女孩督促男朋友安全驾驶,并在其酒后驾车时拒绝上车。
在新加坡,自1989年起,每到圣诞节等公共假日前夕,警方会集中开展“酒后别驾车”宣传活动。去年的活动还运用了人们熟知的酒名制成新颖的反酒驾宣传短片,如用“血腥玛丽”暗示酒驾可能带来血光之灾;用“冰岩威士忌”警告司机酒驾可能使事业“触礁”,并危及生命。
在加拿大,全国性反酒后驾车组织——“反对醉驾母亲协会”同警察和学校合作,宣传安全驾驶和醉驾危害。
酒精“零容忍”惩罚不手软
日本《道路交通法》对酒后驾车做出严格规定,除对酒后驾车者本人严加惩处外,还对提供酒水、车辆以及同乘人员实施处罚。对醉酒驾车者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万日元(1美元约合95日元)以下罚款,并当场吊销驾照,3年内不核发驾照;对醉酒驾车司机的同乘者和供酒人,也要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万日元以下罚款。
巴西则推出酒精“零容忍”政策,只要在血液中检测出酒精的司机,均属“严重违章”,将被禁止驾车一年,并处以955雷亚尔 (1美元约合1.83雷亚尔)的罚款。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每升0.3克的司机则将被判处6个月至3年监禁,但初犯者可交纳罚款以免除坐牢。法令还禁止在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公路两旁出售酒精饮料,否则将处以1500雷亚尔的罚款,但城市路段除外。
车上装巧妙“酒精锁”
在加拿大,因酒驾被禁驾3个月到一年后,相关驾驶员为取得新驾照,要在自己车上装一个特别的强制监护系统。这个系统叫“点火互锁装置”,是一个酒精测试仪与点火系统相连的装置,驾驶员每次发动车时必须吹气,呼气中酒精含量超过规定值,车辆无法启动,每次呼气测试结果被存在仪器里,定期向管理中心上传数据供执法部门分析驾驶员的驾车行为。所有费用由驾驶员承担。
芬兰自2005年起也开始参与实施一项名为“酒精锁”的国际推广计划,其作用与加拿大的 “点火互锁装置”相同,以防止有酒驾记录的人再次犯错。
聚会指定一人当“鲍勃”
在许多欧盟国家,“鲍勃”可不是无名小卒。这位“名人”来自比利时。在比利时,每当聚会饮酒的时候,人们都会指定一个人当“鲍勃”:这个人在聚会期间不能喝酒,并负责在聚会结束后将喝了酒的朋友一一安全送回家中。
1995年,比利时道路安全研究所发起名为“鲍勃指定驾驶”活动,正式把“鲍勃”作为应对酒驾行为的良方。如今,年满5岁的比利时人当中,95%以上的人都认识“鲍勃”,半数以上的驾驶员都表示自己至少当过一次“鲍勃”。
自2001年起,欧盟开始在各成员国推介开车不喝酒的 “鲍勃”。如今,“鲍勃”已进入欧盟17个成员国。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