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卫彬(前排中)与伙伴们在一起。 |
一大学生捡破烂月赚两万
80余名同学为他打工,富家子弟也跟他一起干
今年刚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的杜卫彬来自新疆伊犁县农村,他大一时从 100个塑料瓶起家,逐步创办了自己的废旧物品回收站,80余名同学为他打工。现在 ,他凭借自己的创业经历,应聘当上了某公司管理人员。
校园捡瓶子遭同学嘲笑
杜卫彬笑称自己靠卖矿泉水瓶子“发家”。大一开学后不久,他把周围几个寝室扔掉的矿泉水瓶子积攒起来,第一次卖了 100个瓶子,赚了 10块钱。
杜卫彬说,起初有人嘲笑他,但他没有放弃。大一学年结束前,他发现很多大四学生毕业前都把积攒的书籍当废品卖掉,便挨个到寝室去收废书废报,成了“职业废品收购员”。
一分一厘攒成“公司”
再后来,杜卫彬的生意越来越好,学校的一些贫困生开始加入到这个队伍。杜卫彬和几个同学一合计,成立了“ 绿色回收站”,带领这群贫困生出入各个寝室,一角钱一角钱地打拼。
去年,杜卫彬找到一家公司实习。这家公司的管理经验让他眼前一亮,为什么不成立自己的公司呢?杜卫彬遇到一名“志同道合”的师弟付光维,以“绿色回收站”为依托,进行公司化运作,核心管理阶层由4人组成,下设12个分管部门。
开会穿西装月入两万元
“我们每周六有一次办公例会,要求与会人员统一着黑西装、白衬衣,打领带。”付光维说,回收站设立了财务部门,开设了专门账户,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发展基金,他们还拿出7000元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每天往返附近的高校收集废品。
为了支持他们,校方免费提供了一个50平方米的停车库作为绿色回收站仓库。“回收站长期从业人员在80人左右,每人每月200—500元的工资。每学期还有上千个兼职岗位,按照每小时4—5块钱付酬劳。”
杜卫彬说,回收站每月收入可达2万元。
“绿色回收站”火了,大学生们趋之若鹜。西南大学应用法学院大三学生刘江南来自浙江义乌,家庭条件优越,今年初,他也加入了“绿色回收站”,任外联部部长。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