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号界碑的另一面刻着巴基斯坦国徽 |
我国士兵守卫在7号界碑,碑的一面刻着中国国徽 摄/本报特派记者柴程 |
没有铁丝网没有过渡地带
巴基斯坦士兵用中文说“朋友”
中巴国徽刻在同一座界碑
没有铁丝网,没有过渡地带,只有同时刻着两国文字的界碑和双方士兵的笑容。
红其拉甫,这个位于中国和巴基斯坦边界上的口岸,虽地处雪山高寒地带,但处处流露着温馨祥和。
7月,本报记者跟随“边疆·口岸纪行”采访团一行抵达红其拉甫,亲身体会了中巴友谊的源远流长,也见证了中国西部最“年轻”国门的诞生。
两国界碑并排而立
在连队战士的指引下,记者走上了海拔更高的中巴边境线附近,参观7号界碑。
在边境线上一个较为平坦的地带,竖立着两座界碑,一左一右,仿佛两名忠诚的战士日夜守护着国门。
记者发现,在新疆其他地方,界碑通常是两个国家一国一座,分别刻着自己国家的名字,立在各自国家的界内。
而在红其拉甫,两个界碑并排而立,而且正反面共同刻着两国的名字和国徽。
巴方战士远远地微笑
据红旗拉甫边防连的战士介绍,中巴两国人民的友谊一直很深厚,在上世纪80年代建立这座界碑时,为了体现两国的友好关系,两国领导人决定,将双方的名字分别刻在正反两面上。
界碑正面鲜红的国徽下,有两名我国高大挺拔的边防战士站岗,而界碑另一面巴基斯坦的土地上,则有纯朴的巴基斯坦战士远远地向记者微笑。
身处两个国家的边境线上,记者却一点也感觉不到紧张和拘束。
“友好”是最常用词汇
在采访中,两名巴基斯坦士兵走近边境线,当记者问及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如何时,两名士兵一起伸出了大拇指,用不太标准的中文大声说:“朋友!”这让记者很是吃惊。
在红其拉甫,记者随处可以听到中巴两国军民互帮互助的故事,在这里,“友好”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文/特派记者孙杨魏佳
专家解读
特殊界碑体现两国友谊
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所所长潘志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通常情况下,在两国交界处,每个国家的界碑都会刻着自己国家的名字,分别立在各自国家的界内。
中巴正式建交的几十年内,两国建立了“全天候”友谊。红其拉甫出现两块界碑并排而立,且共同刻着两国的名字和国徽,正表明了中巴两国人民友谊深厚。 文/朱治华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