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宣布,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可以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班主任批评学生一惯“无可厚非”,现在却以相关规定加以“保障”,社会对此颇多议论。
操作有困难?
有调查显示,近半数教师不爱当班主任,主要原因包括“班主任待遇低,与付出不成比例”、“班主任压力太大,工作太繁杂”、“现在学生不好管理,家长又不配合”,等等。
“新规”出台后,在长丰二中执教的老师表现出很大兴趣。“现在孩子小小年纪懂得不少,又都是家中独苗宝贝。当老师的在教育学生方面小心翼翼,批评教育处理不好,轻则遭家长指责,重则惹来投诉、告状一系列麻烦。”刚带完毕业班的班主任金老师说。也有老师认为,“新规”虽然明确了教师的批评权,但没有更加详细的解读,实际操作有一定的困难。
为何不敢管?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教育学生也应如此,需循循善诱,还要辅以必要的批评。现在老师动辄“不敢管”“管不了”,是不正常的。
老师不管学生属失职,但背后有一个尴尬现实:教师缺乏有效管理手段,不少教师普遍存在对违纪学生不敢管和不愿管心态。
批评与教育学生是老师的职责,但随着社会进步,法律法规完善,保护中小学生的规定越来越详细,本应杜绝极少数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用过激手段的初衷,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部分违纪学生的挡箭牌。
现在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宠爱,无所顾忌者有之,他们与老师顶嘴,更有甚者与老师动手。
扶正师生关系
教育部出“新规”,赋予班主任批评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扶正师生关系。“当严则严当宽则宽”,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就该严肃批评,利用惩戒权帮其认知错误,避免重犯。否则,老师将学生错误视而不见,甚至姑息迁就,是误人子弟。
教师惩戒权在国外很受重视,制订系列可操作的规范性规定。
老师批评学生时应结合“温度”“尺度”“韧度”“风度”“灵活度”等。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是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
(据新华社合肥8月27日专稿/杨慧瑾)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