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8月28日电(记者茆琛)相对野桑蚕而言,家蚕蚕茧增大、生长速率增强、飞行和抗病能力减弱,是哪些基因在家蚕驯化过程中发生变化,改变了蚕的特性?28日,中国科学家根据家蚕和野桑蚕的大规模重测序数据,成功获得驯化对家蚕生物学影响的基因组印记,分析出354个蛋白编码基因在家蚕驯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家同时指出,化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家蚕的起源驯化特征。
家蚕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内发生世代数多少的特性,称为化性。8月28日,我国科学家对外公布了家蚕起源进化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家蚕和野桑蚕的比较分析发现,化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家蚕的起源驯化特征。
西南大学教授、中国家蚕基因组主要攻关专家夏庆友教授介绍,家蚕的起源是一个长期的科学问题,全世界公认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但由于先前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局限,学术界并没有确定家蚕是如何起源的。在迄今为止的所有关于家蚕起源的研究报道中,学术界都重点以其化性为主要线索,提出多个假说。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研究人员对40个家蚕和中国野桑蚕系统的大规模重测序数据的分析表明,家蚕由中国野桑蚕而来的驯化变异是由一个单一的驯化事件造成的。因此,以化性为主要线索的假说有待商榷。
长期的驯化选择使家蚕的性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家蚕相对于野桑蚕,蚕茧增大、生长速率和消化效率增强,飞行和抗病能力则减弱,科研人员通过对家蚕和野桑蚕基因数据的比较,共筛选出1041个因驯化而受到选择压力的基因组区域,覆盖了2.9%的基因组区域。最重要的是,354个蛋白编码基因位于这些基因组区域中,这些基因是受到驯化和人工选择的候选靶标,它们主要参与了蚕的丝蛋白合成、能量代谢、生殖特性、飞行能力等的调控,这是迄今为止的首次发现,在家蚕驯化过程中受到选择的基因组区域和功能基因信息,为阐明家蚕重要生物学形状形成的激励提供了强力支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