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8月29日消息 这是个星期一的清晨,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走出工信部办公大楼,步速极快,但面露倦容。前一天他批了9个文件夹,只睡了6个小时。“我没有周末,星期六不一定休息,星期天一定不休息,办不完的事。
”
出生于1945年3月的李毅中,1966年7月从北京石油学院炼油工程专业毕业后,做过工人、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2003年他从中国石化董事长的位置调到国务院国资委任党委书记、副主任,2005年2月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2008年3月任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回首过去,李毅中在工业建设第一线,亲身经历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制造大国的全过程。现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中国工业发展的千头万绪,李毅中夙兴夜寐,争分夺秒。展望未来,李毅中说:“我希望这轮金融危机过去后,中国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一个经验:“技术改造是我国工业发展非常宝贵的推动力” 李毅中在中学时就听说国家石油极度短缺。虽然《天工开物》中就有关于石油开采的记载,但1949年我国原油产量只有l2万吨,仅能生产l2种油品,而且主要是粗油矿,品质不好,当时主要靠进口洋油满足国内需求。1959年,我国发现大庆油田。
1961年李毅中考大学时,适逢新中国空前困难时期。“作为一个年轻人,热血沸腾,立志报国,要在最困难的时候选择最急需的专业。”
“我的工作经历使我深信要走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技术改造是我国工业发展非常宝贵的推动力。”李毅中记得,上世纪50年代,各地工厂就普遍鼓励、奖励“小改小造”“合理化建议”,“现在看都没有错,那些都是中国工业创新的萌芽。”
以前在李毅中的印象中,美国的炼油厂应该都是高起点、现代化的大炼油厂。但改革开放后到美国一看,年头很老的旧炼油厂比比皆是,甚至有二战时期修建的。虽然新建厂起点很高,但旧厂也并不轻言废弃,经过一轮轮技术改造和更新,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
1976年北京燕山石化引进30万吨乙烯装备。“30万吨级在初建时算先进水平,当百万吨级开始在国外遍地开花时,中国30万吨级怎么升级?或者新建,或者技术改造。”
1995年,燕山石化计划向45万吨升级,李毅中时任中国石化常务副总经理。如果完全新建的话,这个工程预计从开始动工要建成投产,需要三年时间,花费70多亿元。为此他组团到西欧、美国去考察,发现先进国家都是通过工艺创新、原料优质化、装备和设备改造等提升生产线的。“显然,通过改造和创新提升生产能力,技术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
最后整个工程用了28个月,花了28亿元,而且是边生产边出效益边改造,还同时完成了安全生产改造。
“成效太显著了,这不仅是中国石化工业的成就,也是全国工业技术改造的典范。”李毅中说,“以后中国乙烯工业升级都采取技术改造的方式,这最符合科学发展观,也是世界工业走过的成功道路。”
2008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18972.8万吨,是1949年的1581倍。2007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炼油大国。到2008年底,全国原油加工量为34206.6万吨,生产乙烯1025.6万吨,并形成了3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
“中国不能不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我们自己不搞炼油、石油、钢铁是不行的。国外能卖给我们的都是二流技术,如果在国防、核心技术上没有发言权,国家的长治久安就难以保障。自主创新绝不是排外,而是要参与世界经济分工。”李毅中说。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