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的网络空间,有限的职业生命;无限的网络开发,有限的职业寿命;无限的网络游戏项目,有限的职业工作时效……
面对需求,面对现实,每一个青年都应该学会适时地考量:孰大孰小,孰重孰轻,孰前孰后,孰是孰非,孰得孰失……
互联网服务又有了新的载体 一年前,某社区网站作为中国本土化的SNS典型代表一度风靡整个网络。
除了“你买到别墅了吗?”“回家种地去”等已经成为日常的问候语、告别语之外,“今天你"偷"了吗?”交换偷菜或保护菜地的经验,成了白领们的热点话题。
至2009年8月3日,某社区网站宣称,注册用户数量已经突破4000万,并以每天20余万新增注册用户的速度持续增长。还有统计显示,目前中国SNS玩家有8000万左右。
褒贬不一的PK仍在论战 支持者认为:“偷”与“被偷”的游戏,就像童年中经常玩“煮饭仔”的感觉一样,虚拟着买菜、做饭,获得乐趣。“而现代白领工作压力都很大,通过这个游戏,可以离开现实的压力。”此外,“偷”在现实中是不被允许的,但在网上能够“光明正大”的偷,也让白领们获得一种快感。
针对白领的“偷菜”狂热,有心理谘询师表示,这是白领们减压的一种方式。现代都市中,白领们的生活、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家在虚拟网络以一种不被现实社会认可的方式娱乐,在享受刺激的快感中缓解和释放压力,同时还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好奇心和占有欲。因为“偷”在网络中是不犯法的,大家可以将现实中的压力、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通过“偷”进行安全地发泄,“从这个层面上说,偷菜游戏对白领的身心健康有好处”。
反对者认为:在“偷菜”等游戏中无法自拔,主要原因是错把游戏和现实混淆在一起,甚至是在故意逃避现实。所患的是“虚拟社交依赖症”。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偷菜”上,反而忽视了现实中的朋友,不仅降低人们对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正常、融洽的社交关系。“长期迷恋游戏中的交往,大家反而在现实生活中越发封闭自己,最终在现实生活中会感到越发压抑,从而加深现实中的孤独感”。
青年以网络为载体的行为 以网络为依托载体,已经成为青少年热点酝酿、兴起、传播的最重要的媒介及其展示场所。从社会语言到网络语言,从社会行为到网络行为,其流行程度、传播程度,已经逐渐渗透到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中。
随着Facebook的成功,一些国内SNS模式的网站正在青年中广泛流传。“争车位”、“读书”、“朋友买卖”、“买房子”、“咬人”等组件以朋友为单位进行网上的互动游戏,吸引了很多青年以实名制注册加入。
网络的巨大力量,可能谁也没有料到。2008年,“国旗支援行动”、关注汶川地震的网络行为,显示出青年通过网络参与社会、参与社会事务、参与政治的程度大大提升。同样,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有些事件在网络上被非理性放大,也产生了不良的效果。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