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自今年1月1日在全国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并确定了第一批试点单位,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却“叫好不叫座”。
究其原因在于银行有时候宁愿“因噎废食”,也不愿冒风险。而金融生态环境“发育不良”,相关立法不完善等,是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了解到,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4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专利权和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贷款余额近4.53亿元。
“放到全国来看,这份成绩单是最好的;但与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相比,还差得很远。”北京市科委副主任王荣彬说,“特别是专利权质押贷款,只有1个多亿,与北京2008年发明专利数量居全国首位的地位极不相称。”
多方把关,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大门终于被推开
对全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2006年10月30日值得纪念:这一天,全国首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北京诞生,柯瑞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凭借其发明专利权,从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获得150万元的贷款。
“我们公司成立13年了,这是第一次从银行拿到贷款。”从柯瑞总经理齐清女士的话中,人们不难咂摸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艰难。
“中小企业融资本来就是全国性难题,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王荣彬告诉记者,银行贷款一般需要拿土地、厂房、设备等不动产作抵押、担保,“中小企业最值钱的家当,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银行不愿放贷自然在情理之中。”
当然,也有例外——交行北京市分行。据该分行零售信贷管理部总经理张鑫介绍,他们对北京市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研发现:在30万户中小企业客户中,科技型企业为1.9万户,这些企业急需融资。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