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将至,近期猪肉、鸡蛋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引发了专家对通胀的争论,一方面又让消费者对“两节”市场开始担心。农业部已采取“针对性措施”
近期猪肉价格连续上涨,引发了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的争论。31日,农业部新闻发言人陈萌山表示,近期生猪、蛋鸡等农产品价格出现上涨,是今年前几个月连续下降后的正常回升,属恢复性上升和季节性波动,应理性看待。中秋、国庆“两节”农产品市场供应是有保障的。农业部门将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农产品供应数量充足、质量安全。
国家调控农产品市场 今年农产品价格走势有何特点?如何看待近期一些农产品价格的恢复性上涨?国家在调控农产品市场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于记者的提问,陈萌山今天下午一一给出了详细解答。
陈萌山说,近期生猪、蛋鸡等农产品价格出现上涨,是今年前几个月连续下降后的正常回升。今年前几个月,我国生猪和猪肉价格连续下降,为保护生产者积极性,6月初国家启动了政府冻肉储备等措施,有效遏制了猪价过度下跌的势头。至于鸡蛋价格,由于每年七八月份天气炎热,产蛋量下降,而且中秋节将至,鸡蛋需求增加较多,价格一般都在全年较高水平。加之今年前几个月鸡蛋价格较低,部分养殖户出现亏损,所以出现回升也是正常的。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为促进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稳定,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其中包括大幅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对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农产品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出台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并在6月中旬及时启动了生猪预案三级响应应急机制,对猪肉实行临时储备等调控政策等。陈萌山表示,对一些农产品实行临时收储政策,解决了部分农产品滞销问题,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而有关生猪生产和市场的调控措施,稳定了生猪生产,保护了农民养猪积极性。
“两节”采取“针对性措施” “到过节更得贵,还是多买些存着放心!”记者昨天在居家附近的超市猪肉柜台前,和一位大妈攀谈时被谆谆教导。回到小区内又得知,小店4元一斤的鸡蛋,不到两小时就卖光了。消费者对即将来临的“两节”市场,还是颇有担心。
陈萌山告诉记者,目前全国生猪存栏4.5亿头,存栏总量保持稳定;能繁母猪存栏比重为10.7%,逐步趋于合理;2至4月龄中猪比重增加,国庆期间生猪市场供应充足。而鸡蛋也不成问题:“秋季蛋鸡单产增加,后备蛋鸡陆续投产,鸡蛋市场供应将稳步增加。”
记者了解到,为满足国庆、中秋“两节”期间人民群众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农业部门将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数量充足、质量安全。所谓“针对性措施”,主要指抓好农业生产、搞好产销衔接、加强市场监测、强化质量监管等。陈萌山表示,要加强对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特别是密切关注和跟踪市场价格、供应量、消费量等主要指标,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并及早应对。要加强生产环节和农业投入品监管,严堵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漏洞。加强上市鲜活农产品监管,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抽查检测,发现不合格农产品一律不得上市销售,并依法及时处置。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监管,严厉查处假冒和乱用标识等行为。
由于食品在CPI(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所占的比重大,而猪肉价格在食品中的占比又比较高。因而近期猪肉价格的连续上涨,使一些持“近期会出现通货膨胀”观点者的“通胀预期”增加。就这一问题陈萌山没有正面回答。他一方面较有信心地表示,保证农业发展、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也是防止通胀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表示他已看到发改委官方网站上的相关介绍。
据悉,8月27日,国家发改委在官方网站显著位置刊登“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加强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监管”。有媒体称之为“官方第一次关于近期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争论的表态。”同日发改委又“安抚民众”称“近期肉蛋价格上涨不会导致明显通货膨胀”;“肉蛋价格上涨是正常的恢复性上涨,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有识之士提醒:目前最应警惕的是政府部门过于关注城市消费终端的价格上涨,而忽视农村供给环节的价格暴跌,造成政策滞后,不恰当地干扰市场的自我调节。本报记者韩乐悟 (来源:《法制日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