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成品油价格从“该涨不涨”到延后调价,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在目前的成品油价格调价机制中,仍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和市场化,管制政策仍然在起作用。中国成品油价格改革要实现从“管制”向“放松”的转变,还有路要走。
上周四至周末,一些城市的加油站出现了排队加油现象,部分石油销售企业也开始囤积成品油,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一种强烈的市场预期,按照新的成品油定价原则,眼下成品油价格上涨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上周四至周五被视为是成品油调价的时间窗口。但前几天,并没有及时调整成品油价格。
市场预期成品油价格上涨是基于这两个刚性条件,即按照发改委在2009年5月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确,发改委也是按这个《办法》多次实施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但鉴于当前引发成品油调价的两个刚性条件都已得到完全满足,并考虑到过往执行的情况,所以市场才会推测,近日国内成品油价格肯定会上调。
当然,有关方面在昨天的解释中也指出,成品油价格上调相对考虑的因素会多一些,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现在的问题是,在成品油调价的时间窗口临近时,如果有关方面能及时给社会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该多好!可以出来说明成品油价格为何“不调价”,或何时调价,这或许有助于消除市场预期的迷失,也可避免市场对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动的“不可预知性”,并将有助于抑制成品油市场的投机取向。反之,则负面影响会相当显著。当然,这也无益于刚刚试行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但是,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没有那样去做。此次成品油价格从“该涨不涨”到延后调价,让市场产生了一定的疑惑。透过成品油价格调整延后这件事件本身,至少暗示了在目前成品油价格形成过程中价格管制的影响力还很大。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现行成品油价格的形成机制似乎已趋于市场化,但实际上仍然是受到管制的。因为,市场几乎无法准确预期成品油价格何时涨价或涨价幅度多少等问题。
回顾以往的情况,对国内成品油价格的管制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比如说,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成品油价格实施管制的初衷是好的,或是为了减小油价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或是要充分考虑下游行业的承受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可能非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倒会落了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
因为,通过对成品油实施价格管制,试图达到保持物价稳定和宏观经济稳定,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中国经济付出更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同样,如果在成品油调价上能严格按事先设定的规则行事,消除成品油调价日期的不确定性,这样做将有助于明确市场的预期,也可避免市场的投机取向。
同样,成品油价格的管制政策也造成了成品油价格变动趋势难以预测,这对A股市场波动影响深远。
比如说,在2008年,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国际油价上半年出现了快速飙升,但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却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了严厉的管制,最终导致2008年度两大石油公司的经营业绩出现严重亏损。由于石化双雄在A股、H股市场中所占比重较大,业绩下降导致两大权重股股价的快速下跌,并拖累A股市场。随着成品油价格管制的逐渐放开,作为权重股的两大石油公司股价活跃,并起到了引领股市上涨的市场影响力。还有,在历次成品油价格调整前后,石化双雄的股价都会发生异动。例如,由于预期成品油价格会上涨,中国石油在上周四前走势良好,但上周四成品油没有出现调价,导致中国石油股价大幅下挫。中国石化基本上也走出了这样的走势。石化双雄股价的走低,对A股再次构成了很大的冲击。
如上分析显见,先是成品油价格的“该涨不涨”,到后来成品油价格的延后调整,尽管发改委对此次成品油价格延后调价原因作出了说明,但市场依然感到,对成品油价格实施有限管制政策的身影,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只是目前市场的力量还相对脆弱,而管制的力量有点大。
对百姓而言,不管成品油调价机制是透明还是模糊,他们最关心的事情是,一定要消除成品油调价日期的不确定性,使他们能较为明确地预期到国内成品油价格波动的趋势与规律。(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上海证券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