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大蒜产量锐减价格狂涨70多倍 从4分卖到3元
记者 李凌 ●丰收 跌价 减产 涨价 增产 跌价,这个怪现象今年尤为突出
产量锐减使蒜价半年狂飙70多倍,蒜农赚了钱却不知道明年该种多少蒜
今年,再没有一种农副产品像大蒜一样,给中牟蒜农带来这么多大悲大喜:大蒜收购价从0.04元/斤一直涨到3元/斤,有的农民因卖得较早而后悔不迭,有的经纪人则由此“发了家”。
多年来,中牟大蒜产业一直走不出“蒜贱伤农”的怪圈:价钱高了,第二年种植面积就多了,面积一多,价格又降了;价格降了,次年的种植面积就少了,价格又涨了。
那么,2009年会不会是农户和客商双赢?然后,又一波种蒜热潮会不会随之涌起,价格又随之受伤呢?
从4分钱到3元钱
2009年年初,中牟蒜农来郑州卖大蒜,一袋40斤的大蒜仅卖5元钱;到了8月份,大蒜收购价一度飙到每斤3元钱
昨天上午,在中牟县城关镇大蒜批发市场里,提起今年的大蒜价格,正在闲逛的张忠老汉很高兴,大蒜收购价格从4月份的0.1元/斤,到5月份的0.3元/斤,到6月份的1元/斤,到7月份的1.5元/斤,再到8月份的2.5元/斤,一路猛涨,一度达2.8元/斤~3元/斤,“我种大蒜20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的价格,涨得有点让人不相信”。
张忠种的上万斤大蒜6月份就卖完了,“要是放到现在,至少能多卖1万多元呢。”他非常后悔,“谁也没有想到今年的价格会涨得这么高。”
在零售市场,大蒜的价格更高。郑州市价格信息网的信息显示,工人路市场的新鲜大蒜4.5元/斤。今年春节过后,在郑州大街小巷,有不少卖大蒜的中牟农民,一袋40斤的大蒜仅卖5元。
中牟县城关镇大蒜经营协会会长尚四纪介绍,今年中牟大蒜遭遇了历史最低价和最高价,三四月份时,每吨大蒜批发出去才卖80元,是历史最低价;目前企业的收购价是2.4元/斤,接近史上最高点。
一些大蒜经纪人认为,今年价格的巨幅波动谁都没有料到,是特殊现象。中牟县冷藏协会副会长、中牟县恒大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少臣介绍,去年很多蒜农赔了钱,有些人甚至把大蒜扔掉,价格的低迷挫伤了不少蒜农的积极性,导致今年大蒜种植面积减少,中牟的大蒜种植面积也从38万亩减少到了17万亩,这和全国情况一致:面积下降了40%~45%,产量减少了50%左右。
还有,春节过后,冷库大蒜价格一路走低,不少农户开始出售蒜苗;又因今年出现几次倒春寒,使得大蒜减产;今年世界各国预防流感疾病,也需要大量的大蒜;同样作为我国大蒜主产区的山东金乡,由于沿海出口方便,比中牟大蒜价格高,不少收购商从山东跑到中牟收蒜,目前两地蒜价基本持平。
越丰收,价格越低,越难卖
这是典型的“谷贱伤农”的怪圈,“心里没底”的农民,被这个“怪圈”困了20多年
从1982年开始,刘少臣经历了20多年来大蒜价格的起起伏伏。他回忆说,27年来,大蒜价格大的起伏有5次:1989年,每斤大蒜的价格从1988年的0.6元降到了0.1元;1993年,从1元降到了0.2元;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从1元降到了0.1元;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价格一直下降,今年三四月份降到了0.04元;然后又开始猛涨。“做了这么多年,真的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我2008年收购了4000吨(大蒜),亏损了800万元;今年又收了4000吨,卖得早了,赚了几百万元,两年下来,一共亏了四五百万元。”他总结说,前些年,大蒜价格一般是头年涨,次年跌,3年一个波动周期。这几年是3~5年一个大的波动周期。和他同时期做大蒜生意的,要么改行了,要么赔得一塌糊涂,还有不少人亏本亏得家都不敢回(怕人上门讨债),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2007年农户没有赔钱,但是客商赔得一塌糊涂;2008年农户赔钱最多”。
那么,2009年会不会是农户和客商双赢?然后,又一波种蒜热潮会不会随之涌起?采访中,张忠和不少农民都问,明年不知道还该不该种大蒜。“农民的从众心理很严重。”尚四纪说,种与不种,蒜农都是靠经验做判断,所以,经常出现失误,“现在很多大蒜信息都是在网上发布的,可蒜农很少有上网的,谁知道行情的变化?更别说对前景的预测了。”
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吴海峰表示,总结中牟大蒜的历史,就是一个“谷贱伤农”的怪圈:价钱高了,第二年种植面积就多了,面积一多,价格就下降;价格下降了,次年种植面积就少了,价格又涨了。“不止大蒜,大白菜、西瓜等,都遇到过这个问题”。
刘少臣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心里没底儿”,是中牟蒜农的普遍心态。越丰收,价格越低,越难卖。
中牟县刘集镇刘庄蒜农刘才清楚地记得,2006年6月,他种的大蒜还在地里,就有蒜商来收购,且出价不菲,1.4元/斤,一亩地收入4000元,比种其他农作物强很多。于是,2006年9月,刘才和乡亲们扩大了种植面积。到2007年收获时,中牟的大蒜种植面积增长了5万亩,面积近40万亩,结果价格就下降了,但还能赚到钱。他们根据老经验,认为今年降了明年肯定会涨,谁料就遭遇到了2008年的卖蒜难。
在产业链的低端徘徊
中牟大蒜缺少扶持,深加工不成规模,同行压价,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抗风险能力弱
中牟大蒜的规模化种植始于1982年,面积逐年扩大,从上万亩到最高峰时的40万亩左右。全县从事大蒜种植的农户约有10万户,从事大蒜经营的经纪人有5000人左右,冷库达到140座,库容近40万吨。前些年,由于全国种植面积较小,蒜农收入比较可观。
中牟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王磊介绍,中牟大蒜因“个大味鲜”已注册为“中国星火计划名优产品”商标,自1991年以来,其大蒜出口量约占全国大蒜出口量的三分之一,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1995年之后,大蒜出口量越来越少,国内市场也越来越小。“中牟大蒜不分级包装是滞销的主要原因。”刘少臣分析,过去,蒜农还要按照大蒜直径的大小分袋包装,但2000年之后,不分级同样赚钱,蒜农选择混装蒜,加工也渐渐粗糙起来。而外省的大蒜基地却将好习惯坚持了下来,“同样的价格,外地客商自然选择分级包装好的大蒜”。“深加工企业投资大,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高,中牟的大蒜深加工企业一直没有形成气候,只有几家大蒜初加工企业,受成本影响,这些企业一般只收购质量较次的蒜头裂开的大蒜。”中牟县大孟镇草场村村主任岳玉社介绍,大蒜贸易逐步市场化,政府在卖蒜过程中管得也少了,“这种生意,储存成本高,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风险还太大”。“像我们储存一吨大蒜下来,需要大量本钱,每吨电费、人工费就有160~180元,但今年每吨蒜的毛利润也不过750元,这还算情况比较好的。”刘少臣说。
近几年,邻近县也开始大面积种植大蒜。同行竞相压价,这几年的蒜价一跌再跌,甚至闹出了“欧美蒜农控告河南蒜农有意低价倾销”的风波。
中国另一个大蒜著名产地山东金乡,已经发展到120万亩的种植规模,那里设有专门的大蒜科研机构和经销机构,建设了有足够储量的保鲜设施和多家大蒜制品公司,除了常年经销鲜蒜、蒜干、蒜粉、蒜油,还有大蒜制药厂,生产抗癌药品。金乡的大蒜逐渐形成了自产自销的模式,占领了国外大部分市场。
别让大蒜期货只是一种传说
破 “怪圈”,政府要建立杠杆调节机制,扶持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大蒜期货也可以规避价格风险
刘少臣多次到金乡考察过,他说,金乡大蒜的种植历史晚于中牟,但金乡环境好、距离口岸近,而且,政府重视,每亩地补助蒜农300元,加上外商在那里投建了一些大的大蒜深加工企业,原来在中牟收购大蒜的外商现在都跑到金乡了。
他感慨道,金乡每年都举办大蒜节,规模相当大,“2008年,中牟县举办了第一届大蒜节,还是和西瓜节在一起办的。还有江苏的邳州,政府在大蒜市场形势不好的时候,会给农民资金补助,那里的大蒜产业发展也很快”。
河南财经学院陈光明教授建议,政府应成立专门的信息收集及预警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发布信息,特别是预警信息,“还有,金乡已经有两个大蒜电子交易市场,我们是否也可以建立这样的期货市场呢”?
有财经观察人士认为,要破“蒜贱伤农”的怪圈,需要稳定需求和规避风险。
稳定需求需要有一大批以大蒜深加工为主导的龙头企业的支持,这些企业要有巨大的大蒜消化能力,一旦大蒜价格出现大幅下降,政府应补贴这些企业,鼓励其大幅提高原料储备,从蒜农手中收购大蒜,果断托市,把损失降到最低。也就是说,政府要建立杠杆调节机制。
另外,要逐渐探索期货交易。行业商品要回避价格风险,必须通过期货市场的对冲机制。山东金乡已经有两个大蒜电子交易市场,虽然不很完善,爆炒情况时有出现,但毕竟是一种好的探索。退一步说,即便发生爆炒等问题,让投机商受损,总好过让蒜农受损。
王磊认为,国内大蒜得搞大蒜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将大蒜农业转向大蒜工业,不仅增加大蒜的附加值,还能化解市场风险”。
国外农业发展观察
荷兰:农产品拍卖市场
荷兰超过90%的大宗农产品是经拍卖市场进行批发销售的。荷兰的农产品拍卖市场主要由三大业务组成:一是接收拍卖产品、展示样品、拍卖,确定采购商;二是包装与运输服务;三是全球互联网系统。
德国:完善的农产品“大流通体系”
在德国,经营农业和畜牧业的家庭被称为 “家庭农场”或“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平均拥有土地48公顷,农场主可以与食品企业建立直接合作。德国农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农产品深加工。德国几乎没有专门买卖初级农产品的大型菜市场,有的企业能把玉米加工生产出2000多种产品。
美国:信息技术助推“精准农业”
美国政府以市场为中心建立了规范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实行“完全与开放”共享政策,公众均能以成本价格,获取所需数据,实现了农业信息资源低成本共享。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