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9月3日电 通讯员黄峥记者刘建记者今天在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看到一间专为心理干预而设的“新起点”爱心谈话室,暖色调的墙面、装饰画和精致小巧的家具用品都传达出一种“温馨”信号,一名未成年人在此与心理咨询师一番长谈后说:“把心里话讲出来后感觉好多了。
”这次心理干预,是长宁区检察院首创的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矫护体系的一部分。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心理偏差“作祟”。以前,在各个诉讼环节,都要对失足少年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试。可是,不止一次的冗长测试,不但测试结果存有差异,还因司法各部门信息不互通难以发挥效力。为解决这一难题,长宁区检察院近日联合相关7部门共同建立失足少年“心理矫护体系”,提供完备的“一站式”心理测试。
长宁区检察院开展对失足少年进行心理测试已有多日,分析他们的犯罪动因和性格特征,为教育挽救提供依据,这一做法早在1999年起就在全市推广。该院副检察长姚建龙介绍,他们曾对112份心理测试样本进行分析,发现9成以上失足少年都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偏差。“只有在诉讼全程引入心理工作方法,才能有效帮助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可是,单举检察院一家之力又难以做到这些。”姚建龙说。
为此,该院联合区法院、公安分局、司法局、教育局、团区委、青保办、综治办等共同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治的工作意见》和实施细则,共同建立矫护体系。
在整个矫护过程中,每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只需进行一次心理测试,获得的测试结果会跟随整个诉讼过程。新出台的工作意见中规定,将心理测试提前到公安刑事拘留阶段或检察机关审查逮捕阶段,由专业机构作出测试报告,以此作为检察机关和法院能否对其从轻处理的参考依据,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治的方法,对失足少年进行全程教育改造。
所谓心理干预,是指对于测试结果显示有心理偏差的未成年人,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倾听、建议等干预疏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秩序,以便及时认罪悔罪。
心理矫治的对象,则是那些被相对不起诉和在社区服刑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社工和青少年社工将根据其心理测试报告,与检察官一起研究矫治对策,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此外,长宁区检察院同时成立一支“迷途少年心理护航队”,由18名具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业人员协助参与心理测试评估、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治工作。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