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汪懋华院士:工程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重要保障

2009年09月04日14:32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人民网
  主持人:各位网友,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欢迎参加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访谈,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毛主席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时至今日,中国农业工程事业经过五十余年的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主持人: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一位见证我国农业工程事业发展历程的嘉宾——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名誉理事长汪懋华院士,与大家共同探讨工程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这一话题。

  汪懋华:谢谢

  主持人:汪院士,今年科协年会十一分场是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来承办。可以说,汪院士和我们学会的渊源已久,从1987年开始担任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您能否从您的经历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农业工程事业发展的主要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工程学会发挥了一个怎样的作用?

  汪懋华: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各位媒体的朋友见面,在中国科协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之前,大家共同探讨中国工程科技的推动,能够发现一些有关的问题。我想,刚才主持人提出要谈谈过去农业工程发展的历程。应该说,我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是在1979年正式成立的,下个礼拜我们将在山西隆重召开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30周年,同时研究总结。回顾过去中国农业工程科学技术为推动我国发展方面,走过的道路,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怎么样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为我们解决更好、更深入的层次,通过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制度,凝聚团结农业工程科学技术工作者,为实现我们新时期的目标更好的力行发展战略的思路。

  汪懋华:我们农业工程发展应该追溯到六十多年前,我们下个礼拜要开纪念会,我将做一个报告,跟大家一起回顾学科发展的历史。我们在四十年代的时候,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组委会副主任,中国农粮部驻美国的代表,就在美国农业工程学会的年会上做了一个讲演,讲演的主题就是中国需要农业工程。

  汪懋华:实际上,世界的农业工程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2007年,我曾经在美国参加美国农业工程学会百年的纪念活动,回顾过去百年,农业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1999年的时候,美国国家工程院会同美国一批工程学会,评选出20世纪对人类社会作出最伟大贡献的20项工程科学技术成就,其中电气化,包括农村电气化排在第一位,农业机械化排在第7位,这是20世纪对人类作出最伟大贡献的20个工程科学技术,农业电气化是主要的一个内容。

  汪懋华:所以,我们有过30几位年轻的学者,刚才我提到的粮农组织的组委会主任,通过他的推动,专门提供了20名学生的奖学金,选择10名农业大学的本科毕业生,选择10名工业大学的机械工业的本科毕业生,第一批20位去美国两所著名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艾尔瓦大学学习农业工程的硕士学位。

  汪懋华:在40年代,我们已经前后有了30几位通过政府派的、通过国外组织资助,通过自费留学的年轻学子,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我们农村还非常的贫困,他就看到我们国家要解放农民、振兴我们的农村,有这样一种愿望,后来这一代人成为我们国家农业工程学科的开拓者。

  汪懋华: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农业工程学会有了更好的发展,因为改革开放使得我们看到了世界的进步,我们以前都是相对封闭的国家,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我们国家举行第一届12国农业机械博览会,大家看到了世界是什么样的,给我们展示了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前半期改变了他们的国民经济的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这12国农业机械装备都被我们国家买了下来。看到了世界,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开拓了我们国家发展农业的道路。

  汪懋华:记得1980年农业部提出要实现两个转化,一个是实现自给自足,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过去农民用地都是自己糊口,小规模自己养活自己。现在我们的农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汪懋华:另外,谈到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传统,开阔思路。实际上从五十年代开始,我们理解的农业工程就是搞搞农田水利。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一是农田水利要灌溉,要挖井、挖渠道。农业机械化,我们当时主要用的是苏联的一些农业机械技术。

  汪懋华:另外,建立自己的农机工业,第一拖拉机厂是在1956年建立的,到了五十年代后期,我们开始建立自己的农业机械制造工业。到了五十年代末期,因为要灌溉,灌溉要打井灌溉,需要电动机,要把电送到田间去,五十年代末的一个大的突破就是,农村电网的建设问题,主要解决灌溉用电的问题。

  汪懋华:因此,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理解的农业工程是农业电力化和机械化。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不管在科技界还是产业界,我们的视角和视野都大大拓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从荷兰、欧洲、日本引进了很多的玻璃温室,因此,我们在冬天的北方也有鲜菜吃。以前,我们北方都吃窖里的大白菜、萝卜等等,吃不到鲜菜的,五六十年代就是这样,后来我们要搞温室,改善局部环境,通过科学环境控制生长的蔬菜、水果,农业工程领域拓宽了。

  汪懋华: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业工程的拓宽思路大概作了几个标志性的工作,一是学科的建设,我们国家学位制度是从1980年开始建立,开始的时候,农业工程就是农学门类下面的农业工程,叫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也沿用过去电力化、水利化、机械化,有一个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学科。下面有三个专业,一个农业机械化,一个是水木业机械化,一个是农业电气化。

  汪懋华:但到了1982年和1983年以后,农业部领导就有了很开阔的思路,觉得我们整个农业科学体系当中,应该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第一个是农业生物科学,农学、动物饲养、饲料、质保等等。第二个是农业工程技术,就是各种工程科学技术的装备农业,来提升我们农业产业的技术水平。第三是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是需要经营的,农业是要改善管理模式的,农业是要分析它的积极效应,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增效等。

  汪懋华:因此,八十年代提出,农业科学技术学科由农业生物科学技术、农业工程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经营管理技术三个学科体系组成。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部当时提出把农业工程学科发展问题作为一个重点研讨内容。我曾经在1985年第一次主持了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的研讨会,我们请到40年代从美国回来的30几位老专家,包括我个人在内,我是50年代后期在苏联读的农业工程的研究生,包括超过百位在苏联培养的农业工程的研究生,包括本科生、进修生、实习生,找了一批代表,研究农业工程学科怎么发展。

  汪懋华:到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定义了农业工程是工学类的一门学科,但是农业工程本身有它的特色,它是为生物系统服务的工程学科,是要学习直接的电子、机械、土地、管理的,用这些工业科学技术来研究生物系统,研究动物,研究植物,研究土壤,研究自然环境,因此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1986年以后,我们正式被列为工学类一级学科,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

  汪懋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注意改革开放的理念。我们学会成立以后,与中国农业机械协会在一起,共同推动国际化,对我们学会后来的发展道路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第一次是在1989年,我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在我国召开的大型农业工程国际会议,来了几百位的国外代表性学者,包括来了十几位台湾的农业工程科学家,我们第一次开拓了海峡两岸的会议,包括没有跟我们建交的以色列的农业工程研究者,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当时国家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要对外开放。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中国本身的科学发展,要为世界作出贡献。所以,1989年第一次在北京开了农业工程学会国际会议,是很成功的。

  汪懋华:后来我们国家在1992年、1996年、1999年连续有大型的国际会议,使得我们有机会跟世界级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共同交流、探讨这个学科。以前发达国家怎么走过来的,我们发展中国家怎么做,我们有自己的做法,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在国际化的思路方面做的是成功的,在2004年我把世界农业工程学会拉进来了,1989年开了第一次国际会议以后,我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联合起来申请加入了国际农业学会,当时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是“柳江”部长,我们几个推动加入了国际农业工程学会。国际农业工程学会2004年把世界大会放在北京开,来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农业工程学家到我们中国,与我们进行交流,到了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后来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都说过这是开的一次最成功的世界性大会。

  汪懋华: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们的学会建设在开拓国际视野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当然我们还有不足。我们国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实践会对下一步农业工程学会的发展提出一些新的课题。怎么面对当前新的挑战,面对的新的发展机遇。在下个礼拜在山西召开纪念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活动和年会上,我们会认真研讨这个问题。

  主持人:谢谢汪院士。刚才汪院士简单回顾了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从引进国外技术,一直到自主学科建设,一直到最近推进国际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汪院士特别强调了学会通过举办各种论坛进行学科建设。此次年会的11分会场也是我们学会主办的“丘陵、山区综合开发与农业工程发展论坛”,因为今年年会是在重庆召开,我们这边查了一组数据,我国的丘陵山区耕地占到全国耕地总数66%以上。就您的观察和研究来看,当前我国发展山区的机械工业和农业工程面临哪些契机、有哪些问题?

  汪懋华: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全世界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毛主席在1959年就有计划,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这是毛主席的原话。尽管我们在实践毛主席当时提出的一些理念、目标,我们还走过了一段曲折、不平凡的道路,但是应该说,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把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必须用现代化装备我们的农业。

  汪懋华:2004年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法律,提出一系列的措施、要求,各个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应该如何加快促进农业机械化。这个促进法是6月25日通过,2004年11月1日由胡锦涛主席正式颁布实施。

  汪懋华:我们怎么实践这部法律,基本上是两块:一是加快促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机械化需要有机械装备。一个是振兴我们国家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基本上是两手抓。所以工程院得到了财政部的支持,正式立了重大专项咨询研究项目,叫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这个研究是从2005年到2007年,由我和我们工程院副院长共同主持,全国300多名专家参加研究,2006年10月26日正式向国务院回良玉总理和10位中央有关部委部领导,在中南海做了一次研究成果的汇报。

  汪懋华:在研究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发展里面,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尽管我们机械化有了比较好、平稳的发展,但是丘陵山区机械化的问题是非常滞后的,拿重庆来说,2006年给我报上来的数据,重庆农业耕种数综合机械化水平11%,那个时候我国东西部平均39.6%,重庆耕种机械化水平是11%,当时我们就觉得这个问题比较突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率偏低要分析原因,有历史、生态、社会、环境、产业等多种因素造成。

  汪懋华:因此,后来我们在战略研究当中后期,专门补充了一个专题,就是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发展战略研究。重庆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他们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重庆农机局组织了专门的班子到全国发达地区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

  汪懋华:重庆市给我们战略研究的内容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我们有一个188万字的专著,五公斤重的一个专集。我们根据不同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提出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表述了我们全国不同地区,像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丘陵山区、农垦地区的道路、基础路线、政策措施等等这些问题。

  汪懋华:重庆农业机械发展那么滞后,确实是重庆带来了一个难题。作为国家四大直辖市之一,重庆市土地面积相当于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土地面积的2.14倍。我在重庆待过六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曾搬到北碚去了。

  汪懋华:毛主席那时候主张,农业大学应该搬到农村去,我们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就到了北碚的西南农大。应该说那个时候重庆还没有那么大,我们做过很多关于重庆地区的调查,感觉重庆本身有潜在的特点和潜在的优势。

  汪懋华:我想重庆制造业还是很不错,有非常良好制造业基础,包括过去三线工业,很多一流的工业都在重庆山区里。我记得在北碚那面有四川仪表厂在那里,有几个很不错的厂子,都是从中央搬下去的厂子。

  汪懋华:重庆有相当好的现代制造业的基础,现在重庆也是现代制造业基地,这也是现在重庆一大特色。重庆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大都市,又兼有大农村、大山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的特点,有相当比重的农区,这些农区主要是山区,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影响了它利用先进技术,包括经济发展的基础。

  汪懋华:2007年,中央第一批批了重庆和成都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试验区。我去了成都,当时中央组织了一个研究学习总结成都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的会。我记得去年重庆除了山区经济之外,重庆畜牧业去年批了好几批国家级试验区,第一个田间作业就在陕西杨林,杨林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这是李岚清同志主持工作的时候定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主要以种植为基础。现代畜牧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在重庆,当时注意到荣昌发展很好,荣昌把产业化体系了,把饲料产业、屠宰、加工食品都集中在一起,重庆也有很好新的科学发展的基础。

  汪懋华:当然,重庆作为特大型直辖市,存在山区经济发展的问题。我国丘陵山区耕地占全国总耕地的66%以上,我们国家的山区概念,一是把山区耕地结合起来看,什么叫山区?山区是一种高层差异的概念,从评价地形起伏超过500米的叫山区。我们国家有70%的山区,从耕地里面也可以看到,山区里也有平原,山区里也有平坝,所以过去我们研究耕地的问题,是看它的坡度,把国土按照有0度地形的坡度,0~2度、2~6度,这两个范围叫平耕地,全国平耕地占了71.7%。6~15度,15度~25度这两个层次叫缓坡耕地,包括丘陵,这一类耕地在我们国家从全国来看占23.8%。斜坡超过25度就叫陡坡地,根据我国土地利用法,陡坡地不准用来开荒的。但实际上,我们国家有一部分陡坡地,我去过云南考察,大家叫做大字报地,山坡上开发的土地,种了绿色植物,就像贴了大字报,那就是超过25度。

  汪懋华:从全国来看,我们的平耕地占了71.7%,缓坡耕地占全国23.8%(25度以下的),陡坡地4.5%,这是99年国土部资料。我昨天在国土部,给我拿的。重庆怎么样呢?重庆平耕地有20.5%。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其实和我们的技术路线有关系,我们将来怎么搞机械化,平耕是一种措施,缓坡地是一个措施,我们要来分析,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应该采取什么技术推动它。

  汪懋华:我看了一些资料,按照1999年国土部的调查资料显示,重庆平耕地20.5%,就是0—6度坡地。缓坡耕地63.4%,大部分都是缓坡耕地,就是丘陵山区,也不是那么陡的山区、不能种的。超过25度的陡坡地占16.1%。

  汪懋华:我们将来要研究重庆也要具体分析,我们去重庆一看,到处都是山坡地,不是大山,山里面还有平坝,平坝应该实施怎样的机械化措施,平坝应该怎么发展,它可能是种粮食最主要的地区,我们要把单产水平搞上去。丘陵地要研究农田基本建设。缓坡地有两类,一个是坡地,一个是梯田。我们要对农业进行基本建设,开发一些梯田,防止水土流失。

  汪懋华:重庆平耕地有20%多,实际上就是在丘陵里有平坝,这是真正细分来看。这是我们对耕地的一种看法,因为我们国家从平面来看,960万平方公里,这是陆地面积。我们现在的真正全国耕地就是18.26亿亩,18.26亿亩就是120多万平方公里,120多万平方公里是耕地,960万平方公里国土有120多万平方公里耕地,是1/8的概念。

  汪懋华:我们超过了5亿吨的粮食,实现了我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5%,我们的生存条件都是寄托于1/8的国土,我们怎么利用好,把它的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搞上去,可以更好的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别的动物食品,来满足我们的食物安全和生存的需要。

  汪懋华:这一点也是了不起的。我们用世界耕地7%左右的总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0%左右的人口,尽管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有很滞后的一方面,但是我们的民族也有长期积累的勤劳、精耕细作传统,使得我们的农业不断发展,改革开放30年以来,粮食总产量提高了65%。这是我们的发展背景。

  汪懋华:我们回到重庆来,重庆怎么办?我感觉,其实重庆时候也并不是都是山地,都不好机械化。通过我们的合理管理、通过提高科学技术的支撑力度,提高现有资源的土地产出率,来使得农民在这样土地里面得到比较好的收入,这里很重要的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农民有更高的积极性,来管理好他们的资源,经营好那些农业生产。我想,这些是重庆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主持人:汪院士,刚才您提到了农民劳动积极性。现在国内农村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就导致每家每户的地很少,尤其在山区每一家可耕的地更少,这样是不是和农业机械化路线相冲突呢?

  汪懋华:大家知道日本的地形、地貌,富士山在中间,两边斜坡,日本不到20年就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美国大农业,你到美国中部去一看,就是一望无际的农业。但是欧洲也不是这样,他们也有一个相对规模,也有丘陵山区,他们可以把自然条件经营的比较好。

  汪懋华:因此,我觉得在我们这种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下,怎么发展农业生产?国家关心的问题是要保证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使得人均有接近400公斤的粮食总量,现在我们还没有达到。

  汪懋华:去年全国粮食产量13亿人口,每个人平均389斤粮食,还没有达到400斤。重庆不错,去年人均产量达到380斤,跟国家全国水平差距不是很大。如果还能够利用好其他的资源的话,可以把畜牧业发展上去,我们日子还是可以过得不错。所以,现在关键是我们怎么管理资源,怎么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的路线,制定发展的战略,这很重要。

  汪懋华:我来的时候也看了一些重庆的材料,重庆因为没有机械化,山区人工割稻子、收稻子,一亩地200块钱。农民干吗还要做这个事情。

  汪懋华:我想将来一方面,山区劳动力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我们不可能将劳动力都留在山区,我们下一步也不会是这样,大家会跑出来到城市里就业。在城市里工作一年或八个月,怎么样都赚到一万块钱的工资,你种一亩地才收100元人民币,200块钱用来请人收割,那还有什么搞头。因此,我感觉现在的发展问题,我们有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观念,是怎么发展的?如何发展?制定怎样的发展的战略?发展战略当然根据自己本身的优势、地势生态特点,制定很好的战略。

  汪懋华:我个人觉得我们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做得不错,反映很好,包括下面谈到富余劳动力的问题,将来机械化了,这是十年以前的议论了,现在没有这个议论了,不知道山区里面有没有这个议论。但是现在大家都不想在家里种地了,留的都是老年人和妇女,现在大家都愿意雇人给我种地,都采取这种方式,这是一个必然的道路,不然的话,没有人给你干这个工作。

  汪懋华:虽然我们国家穷,但是我们粮食主产区就13个省,不仅要供给我们13省,还要保障福建、海南等等。重庆西南地区由于还有一个生态保障的功能,它的山区开发还要面对保障生态等问题。

  主持人:汪院士刚才提到一组非常生动的数据,重庆现代机械化只有11%,而全国有39.6%。

  汪懋华:这是2006年的数据,不是现在。

  主持人:我在您的一篇文章当中,看到了您提到2020年的时候,全国农业化机械水平将达到70%,现在差距还是很大,您觉得要达到70%的目标还需要经过哪些战略性的步骤?

  汪懋华:2006年,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是39.6%,从2006年到2020年还有15年的时间,15年要达到70%,当时我们算了算,从那个时候开始,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每年平均增长2.26%的,总量越高,增长就更难了。因此我们提出70%,我们当时作过很多的考察,有过各种不同方案的讨论、分析、数据,最后我们还是定了70%。

  汪懋华:我记得农业部正式公布的数据是65%,没有提到70%,后来我们又分析,我们署长都说只能发到65%,我们再研究和分析,最后我们判断还是70%,2007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从39.6%增长变成了42.5%,一年就增长3.1%。2007年到2008年,2008年我们机械化水平是45.5%,一年增加了3%。

  汪懋华:在学习科学发展观以后,谈到了“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国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历史阶段。我们过去几十年来,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得益于农民。现在国家改革开放30年,国民生产总值GDP平均30年每年增长率达到9.8%,这是全国老百姓大家共同积累的财富。所以,2005年胡锦涛主席报告说到,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历史时期。

  汪懋华:我可以举个例子,农业机械化为什么这几年发展那么快?中央政府给农民农机补贴的政府财政投入逐年提高,2004年中央政府购买农机具补贴7000万,2005年补贴3个亿,2006年补贴了6个亿,2007年20个亿,2008年40个亿,2009年是130个亿,中央政府给农民的购机补贴从千万到3个亿、6个亿、20个亿、40个亿、130个亿。我想这是国家、中央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了,真正摆在了全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汪懋华:另外,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财富多了,因此也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实现和谐发展,如果不把农村搞上去,哪儿有“和谐”两字。因此,我想中央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样一种思路,不是口头的,是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怎么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汪懋华:我记得从7000万、3个亿、6个亿的时候,补贴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主要补贴购买大型农业机械,最早是补贴收割机械。而今年130个亿开放,包括丘陵山区小型机械、微耕机都有补贴。根据过去的统计,1个亿国家补贴可以动员地方省财政和农民的投入6亿元左右,所以近几年我们国家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由国家财政政策上对农民极大的支持。这样一种环境,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了非常好的物质基础。

  汪懋华:改革开放后,中央出了11个一号文件都是谈农业。2007年出的一号文件,我认为是国家农业发展的转折点,那次在中央文件当中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2007年我们国家整个农业已经到发展现代农业阶段。提了“三个提高”,中央一号文件这样写的:第一,提高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的水平;第二,提高土地产出率、自然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什么叫劳动生产力,就是用机械代替手工劳动,才能提高劳动生产力;第三,提高是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2007年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国家整体上已经进入到发展现代农业的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就要用现代物质装备。像这方面国家有了这样一种保障,下一步会更好的加快推进,创造更好农业物质环境。

  主持人:汪院士给大家提供的一组数据,让大家感受到国内农业机械化的增长速度。我们把话题回到重庆,重庆农业机械化水平只有11%,您之前在重庆生活过6年,您感觉重庆机械化水平提高还有哪些潜力?

  汪懋华:有很大的潜力,我想作为重庆市政府,刚才谈的11%是2006年的数据,2008年大概已经到了13%,两年时间涨了2个百分点。重庆市市委今年年初有了一个决定,关于“三农”问题。计划重庆农业发展到了2012年把重庆市农业机械化率从13%的水平提高到30%,任务很艰巨。

  汪懋华:重庆市委有一个决定:提出到2012年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比2007年翻一番,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要由现在15%提升到25%。十七届三中全会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就是“关于土地经营制度的问题,要进行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耕种机械化水平要由13%到30%”。所以说,我们的任务很重,有没有可能全国平均一年才涨2%点几,我们重庆就能够有那么大的本事,通过在4年时间提高到30%?过去的很多有利条件很好,这是政策战略思想的转变,不是我们没有本事,不是我们的土地不能机械化。现在我们的科学家们、科学技术工作者,或者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都在研究重庆在目前条件下,应该怎么样推动它?采取什么措施来推动它?什么样的技术保障推动它?这里我也感觉过去重庆市的机械发展还是有一些问题,所谓问题我觉得也有一个数据,也是重庆市的农机具研究小组提出的报告,他说重庆市过去搞机械化,每年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按农民人头来看,每人到不了10块钱,包括每亩地的平均投资也低于10块钱。

  主持人:按照您的说法是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是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决定性因素?

  汪懋华:不要说是决定性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的因素。没有钱,丘陵山区农民的经济能力本身就比较薄弱,过去山区老百姓农民对国家贡献很大,他们把山区土地资源管理起来,对于我们国民经济、财富积累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在是城市扶持乡村,农民应该得到这种和谐的、统筹的政策保障。今天看到一个数据,谈到重庆市经济发展的问题,城市人均每年纯收入跟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值,全国2点几,重庆市3点几,接近4。

  主持人:如果市委已经有了这个决定,我们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由13%达到30%,政府财政也要保证。科学家、产业界、企业界也应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重庆市相对规模比较小,而且我们还有瘠田,像山坡地、缓坡地,也要拿出装备来,拿出让农民可以用的装备,能让山区的农民使用,现在非常的缺乏。重庆市原来是我们国家现代制造业的基地,大到装备制造,小到重庆的摩托,重庆市的摩托是小汽油机,是小马力的汽油机,重庆有这个制造业的基础,产业结构调整要考虑到重庆市,重庆市不但是大农村,还是大库区,大库区那个地方过去也是重庆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那个地方发展就是装备制造的问题。工业的产业调整问题,应该也是一个增长点。我看了材料,重庆市大概是小型农业机械,像微耕机,小型农业机械制造业的总产值大概是30个亿,最近两年有很快的发展。人们就说了,我们装备制造业不要觉得只有搞大,设备才有发展前途,小型农业机械制造业对整个重庆的经济发展能够起很大的作用。

  汪懋华:现在重庆市微耕机占到全国总产量50%,微耕机在全国别的山区也用,全国的微耕机市场有上千亿。目前全球经济遭遇金融危机,我们国家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内需在哪儿?最大的内需潜力在农村。

  汪懋华:现在我们遇到金融危机,要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问题、扩大内需的问题,要转项目,我们不能靠60%的出口经济,增长国民经济的GDP。解决农业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农民老百姓,也是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汪懋华:谈到农业工程,不仅仅是农业机械,还包括农村旧房改造、农业道路改造都要装备、水泥和工业制品。像这次汶川地震倒了多少学校,不是农村市场没有需求,而是我们在做统筹城乡发展还不够。

  主持人:对。您这么一讲,发展农业机械化和我国当前扩大内需这个大环境是直接相关的。

  汪懋华:是直接相关的。我给你报道一个消息,近年从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工业下滑很厉害,制造业也下滑很厉害,制造业下滑引起钢铁、煤炭、电力都在下降,这不是一种全球性的问题嘛?但是今年1-5月份全国农业机械制造业增长率23%,是正23%,就是说农业机械制造业需求非常的旺盛,供不应求。130亿投进去再加上省里的投入和地方的投入,我们机械制造行业13个门类,13个门类里面排第一的就是农业装备制造业。农业机械制造业,是不是能够拉动内需?是不是能够有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不是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农业机械行业发展是不是和地区机械化水平直接相关的?比如像重庆市是一个机械制造大市,但是,像您提供的数据,这样来看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

  汪懋华:我觉得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也需要扶持,也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重庆是丘陵山区,机械化还是比较弱,大马力机械还要进口。最近,我们请国家玉米中心送了一份材料,东北玉米到华北平原种植,玉米产量很大,不存在问题,但很大的问题是土壤问题,比如土壤的管理,土壤管理要松,玉米普遍根都深,普遍就是15公分,下面就是硬梆梆的土壤,为什么华北平原耕种层就13-15公分,因为土壤容重15%以上,玉米要健康成长容重要降到13%。昨天和美国的一个科学家座谈,他说他们美国耕种层搞到25公分到30公分,我们国家15公分根儿扎下去,下一场大雨,我们国家水资源很有限,下一场大雨,渗不到底下,表面流走了,水也跑掉了。本来那么深的根儿,一降雨,就存在地面了。我们本来水资源就紧缺,就那么浅,下了雨以后一晒,很快就蒸发了。有很多这种问题,我说是什么原因?他们说,因为我们没有大拖拉机。

  汪懋华:重庆市的梯田需要小型机械,小型机械又没有人研究,为什么没有人研究?我调查过这个问题,我们见较多的研究员,也和很多科学家讨论这个事,为什么没有人研究小型机械?比如浙江同方就是专门搞小型机械,一台机器卖两三千块钱,做一万台总产值才有多少?所以很多企业愿意做大设备。目前,小型机械研究能力不足,没有课题经费、实验室等等,所以小型农业机械研究也需要政策扶持。

  汪懋华:因此,我提出重庆市的机械化程度要从13%增长到30%,我觉得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地考虑发展战略,从创新能力、装备制造业的培育、怎么样解决土地经营规模、种植结构等,都要根据重庆自然条件的特点,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资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让农民能够增产增收。如果做不到这样的技术措施,你的战略措施就是不行的。因此,我感觉到,这不是谁来谈谈应该怎么搞得问题,而是应该找到面临什么问题、应该找到一条什么道路,应该作出一个什么技术路线的问题,应该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我觉得我们科学技术的普及、科学技术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感谢汪院士的细致讲解。

  网友:您觉得在我国现有条件下,推广农业工程科技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汪懋华:我觉得,工程科技推广一是物质基础,因为我们整个农村还是比较穷的,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国家东部很多地区农民很富。但是总体来看,我们有相当比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低收入地区。我们要统筹地区发展、企业发展、城乡发展,要有统筹的观念,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提上去。比如本来房子很破,谁不想修房子,本来不是水泥路,谁不想修水泥路。因此,需要政府有政策导向。

  汪懋华:二是不同地区,根据社会经济条件,找到一个保障农民增产增收的路子,比如山区,山区有很多特色产业,有很多的山区资源,重庆市作为一个特大城市,不但要有食品保障功能,还要有原料供给能力,保障农民增收,保证生态、环境改善,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观光,还有文化传承。现在都市生活压力很大,到了周末的时候都愿意到农村采水果、休闲。

  汪懋华:我刚从德国回来,我到柏林去的时候,他们带着我走了很多的地方,那里的休闲文化发展的就很好,山区保存了自然环境,保持了农村的传统文化。你到美国和欧洲去,开一段路的汽车就看到有一个牌子,说这是他们的博物馆,可以参观、游览,这是文化传承,农业有这种功能。农民管理这个产业,也可以是一个收入方式。

  汪懋华:像北京昌平、怀柔、平谷都有很多农家店。农民搞生产,都可以使用六大功能,根据社会、资源、经济的条件规划,要想办法、动脑筋。过去只能用一种方式,现在我们思想开放了,我们的核心还是增效增产,保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民增收了整个国民经济都可以健康,我们可以扩大内需,可以保社会的和谐、保稳定、保增长,所以我感觉我们很需要农业工程。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政府引导,一个是要推动科技创新的能力。我们很多工程并不是那么复杂的问题,而是需要经济发展。农村机械化发展需要我们要把农村因地制宜、因资源而宜、因环境而宜。农民需要物质条件装备他们的产业,所以现在不是说我们推进农业工程有多困难,而是我们碰到问题需要认真分析。

  主持人:非常感谢汪院士细致生动的讲解,我们访谈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谢谢大家。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责任编辑:刘晓静)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