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国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庆祝建国60周年最新消息

辉煌60年:新中国成立60年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回眸

  经典中国·辉煌60年

  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 新中国成立60年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回眸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新华社记者吴晶、顾瑞珍)从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从因科技落后而受制于人到中国宇航员在太空问候地球――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科技事业取得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成就。

  回首60年,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党中央都会挺立潮头,为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在社会进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党中央无不高瞻远瞩,为教育科技事业的进步描绘蓝图。

  从文盲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中国教育事业创造奇迹

  今年年初,教育部“扫盲教育处”从建制上被取消了。曾任扫盲教育处处长的王岱说,此举并非意味着国家不重视扫盲工作,而是我们的文盲快扫完了。

  这句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是中国几代教育人的辛勤耕耘,是共和国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立下的不朽丰碑。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

  “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当时在教育部负责成人教育事务的老干部李吉元说。为此,党中央迅速作出决策部署,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汉语拼音好处大,帮助我们学文化。我们大家欢迎它,治好了几十年睁眼瞎。”在当年被推崇为汉语拼音学习模范的山西省万荣县,很多年过八旬的老人仍然记着这首在扫盲运动中最流行的打油诗。

  历史不会忘记:2000年,中国宣布在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努力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巨大推动下,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得到彻底改变。

  “教育奠基中国。”这是教育部部长周济最爱说的一句话。他指出,新中国60年的教育发展成就,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个跨越”——即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一个突破”——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一个重大步伐”——实现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一个确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2008年9月1日,无论是在湖南长沙市上小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朱芳芳,还是在北京上初中的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温子君,上学都不再意味着对家里的沉重负担。从这一天起,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1.6亿学生都不必再缴纳学杂费。

  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这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这种奇迹也发生在他身上。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邓小平同志主持恢复高考,朱永新可能永远拿不到上大学的那张推荐表,只能继续当搬运工、泥瓦匠、翻砂工。

  1977年那场高考,不仅让一代人的命运发生根本性改变,也使中国高等教育取得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了中国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个个数字与事实向世界显示着中国教育的实力和潜力:中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中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周济说。

  从落后挨打到引领未来:中国科技事业实现腾飞

  每到晴朗的夜晚,北京城东北百余公里外山上矗立的那架超过15层楼高的超级望远镜,就会徐徐开启,凭借世界上最高的光谱获取率傲然巡视宇宙。

  这个今年通过国家大科学工程验收的光学天文望远镜,是完全由中国科学家自主创新设计建造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站在导弹发射架似的巨型镜筒下,这架望远镜的总工程师崔向群自豪地说,“过去都是我们追踪别的国家的先进技术,现在,我们终于能引领未来,让外国人来学习我们的技术和经验了。”

  回眸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从“三系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精确图……一系列科技成果无不彰显着中国的综合实力。

  然而,历史不能忘记:旧中国曾经因科技落后、国力贫弱而被动挨打,旧中国的人民曾经生活在“洋火、洋油、洋布”的落后社会。

  上世纪50年代初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的吴明瑜说:“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开始重建。它不仅是新中国的壮举,更是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崭新一页。”

  共和国诞生初期,国家物质基础十分薄弱,以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所需要的尖端科技为重点,就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956年初,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新阶段。“两弹一星”等巨大成就的取得,曾极大地振奋了民心,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自力更生、科技创新的实力和潜力。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中国现代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科技事业也陷入寒冬。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1978年3月14日,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宣告,令老科技工作者吴明瑜至今难忘。当年,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此后,中国科技事业一路高歌猛进。当时,向“哥德巴赫猜想”谜底挺进的数学家陈景润、“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第一人”王选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中国科技工作者迅速由新中国成立初不足500人增长到50万人。随着“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等陆续出台,科技之光照亮了经济建设的每个角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建成,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在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地学、化学等重要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势,党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制订完成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并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和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

  自主创新战略成为创新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不断跃升。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再一次彰显了当代中国的科技实力。无论是开闭幕式,还是绿色环保的奥运场馆,北京奥运的1200多个科技项目进一步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创新精神。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一伟大壮举,赢得了世界的赞叹。外媒纷纷评价说,“神七”发射成功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科技实力。此举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如今科技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很多青少年更愿意把杨利伟等航天英雄视为偶像。这种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对全民科技素质的普及和提高,让科技部部长万钢尤为欣慰,“多年积累的精神财富和人才资源正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

  从奠基铺路到引领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期待新辉煌

  2009年1月,中国正式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基于国家长远发展的现实需求,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要求,制订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高等教育是放还是收?高中文理是否分科?素质教育如何着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无论是万字有余的专题论文还是言简意赅的观点陈述,工作人员从中读出的都是民众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关注,对教育改革的热烈期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再次使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教育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进入了让孩子们上好学的新阶段、进入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尊师重教的氛围从未有过今天这样的浓厚;经历60年的发展后,教育公平的理念已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

  2007年以来,中国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连续扩招的基础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成本分担,同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建立起覆盖400万高校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体系。同时,中国还建立起覆盖40多万所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使全国城乡儿童、青少年和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祖国已今非昔比。始终与教育事业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科技事业也在期待着新的飞跃。

  2009年,中国民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受了一个新名词“3G”,就像“纳米”“克隆”“转基因”等60年来中国自主取得的科技成果,不断刷新着中国人的科技理念。

  “用这个和我女儿通电话,可以直接看见人呢。”今年63岁的北京居民唐大妈已经可以熟练地操作自己的多功能3G手机,与在美国上学的女儿通话。

  如今,由中国自主创新的TD-SCDM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已投入商用。专家预言:未来两三年,3G视频拜年将取代短信成为新民俗。新中国成立60年来,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们还清晰地记得,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灾区道路不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灾情、果断决策、有效救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万钢说,“中国科技事业的任务就是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地基、铺好路,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回首60年风雨历程,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好比铺路石,为祖国实现历史跨越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将成为加速器,为祖国走向世界前沿提供了不竭的人才资源。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七大报告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绘了一幅更加光辉的图景,也为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经典中国·辉煌60年

  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发动机”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记者顾瑞珍)记者近日从科技部获悉,农业科技创新为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要探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建设创新性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促进国家农业发展的“发动机”。详细

  经典中国·辉煌60年

  自主创新成为新中国发展强劲动力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记者顾瑞珍)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在科技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取得长足进步,自主创新成为新中国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便做出“集合科技人才,开展科学布局,建设科研机构,实现重点突破”的决策。继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我国陆续建立起一批国家级的科研单位,初步形成了符合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管理体系。60年来我国积极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大幅提升了我国的科技研发实力和自主创新水平,200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达到82.8万件,发明专利的申请量达到29万件,世界排名居第三位。详细

  经典中国·辉煌60年

  22年间,中国义务教育完成“四级跳”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记者吴晶)2008年9月1日,是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继2007年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

  这是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跨越,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从此以后,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山村,无论是边陲小镇还是南疆海岛,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可以有学上,每一个家庭都减少了一份经济负担。这项惠民政策的阳光,照亮了广大孩子的心灵,也为中国未来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详细
(责任编辑:杨笑)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