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住房的变化反映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年近九旬的李庆符老人说。
作为广东首个引进外资(港资)合资建商品住宅、首个商品住宅小区──广州市东湖新村的“操盘手”之一,原东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庆符,对住房的变迁记忆,远比其他人更为深刻。
三代同房筒子楼里作租客 在广州市东湖新村小区的花园里,85岁的李庆符老人在悠悠散步。记者的到访勾起了老人对往事的无限回忆。
李庆符说,或许人们不会想到,如今高楼林立的广州,在新中国成立前会是这样一幅景象:历经多年战乱破坏后,全市12万多居民住在2万多间低矮破旧阴暗的小木屋和茅棚中,还有约7万水上居民祖祖辈辈漂泊在珠江河面上的小艇中。
李庆符说,当时根本谈不上居住环境,破旧的房屋里通常挤着十几户人家,厨房不够用,许多人就随便找个地方烧煤做饭,一到做饭时间,每家都笼罩在烟熏火燎中。由于住房面积小,一家人都挤在一起,通常是子女睡阁楼,父母睡客厅,被戏称为“厅长”,三代同房的住房困难户相当普遍。
在广州租房的日子让李庆符难忘。李庆符说,按照现代人的眼光,那是根本不能住人的,房屋两边是别人的房子,后面堵住,前面开门,中间一个小天井,大白天也要开灯,广州人形象地称之为“筒子楼”。
当时,人们最大的梦想莫不是住进宽敞的房屋,李庆符也在为这个梦想而努力奋斗。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很少拥有房屋产权,市民住房基本都是单位建设的宿舍,由单位提供,职工每月支付低廉的租金。李庆符说,当年他们一家5口住在单位分给的40多平方米的房子中,每月支付几块钱租金,已经算很不错的了。
开创先河用外资建商品房 随着改革的推进,李庆符的住房梦也在自己的手中不断变成现实。李庆符被任命为东华实业公司副总经理,利用外资建设东湖新村商品房小区,而这也拉开了中国商品房的时代序幕。
回忆起这段往事,李庆符略显兴奋。他说,因为没有资金,要靠引进外资来建设,因此有人觉得他们拿土地跟外商合作,是在卖土地,就等于是“卖国”,甚至有人将他们称为“李鸿章”。
突破重重困难,东湖新村在他手中慢慢建了起来,当时已过50岁的李庆符终于可以住进新居。“我从1989年搬进现在(东湖新村)的房子,交了好几年的房租,后来房改,到1996年我分三次共交了3万多块钱,终于拥有了这间房改面积为96平方米的住房的产权。”李庆符笑着说。
随着东湖新村、江南新村、五羊新村等一个个小区的建成,广州从福利分房走向住宅商品化时代。在新的时代,人们不再是一辈子的租客,而是成为了拥有自己房产的真正的主人。那个福利分房的时代开始远去。
高楼林立湮没时尚住宅区 上世纪80年代末,广州的高楼大厦开始多起来。李庆符说,从那时起,房地产商逐步发展起来,大量商品房也在90年代后迅速涌现。80年代最高的住宅楼在五羊新城,有24层,而现在50层以上的高楼已经不少。
与此同时,东湖新村80年代新建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20多栋8层住宅也早已湮没在周边高楼中。
随着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广州人均住宅面积从1949年的4.5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约20平方米,广州市居民住房拥有率也在九成左右,越来越多居民拥有了包括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在内的成套单元式住宅,住宅功能更加丰富。
在采访最后,李庆符笑着告诉记者:“我是1989年国庆节搬进东湖新村的,再过几天国庆时,我就在现在的房子里住满20年了。周边拔地而起的楼房,见证了国家的发展。”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