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部长 李盛霖 |
当好先行官 服务老百姓(共和国部长访谈录)
——访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
本报记者 陆娅楠
提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公路桥梁港口机场建设与改革开放同行。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是政府的理念,“要想富,先修路”是百姓的心声。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公路桥梁港口机场建设与改革开放同行。
“今后,我们不仅要搞好‘建设’,更要突出‘服务’,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说。
吸引资金,政策突破——勇当改革先行者,新机制推动交通大跨越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汽车保有量只有5万辆,人背畜驮是主要运输方式,年道路客运量只有1000万人次。“行路难”至今烙印在李盛霖的心里。
上世纪60年代,李盛霖从江苏南通考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回家与返校成为他最开心也最烦心的事。“南通难通,北不通火车,南不通公路,只能搭乘每天仅一班的过路船。如今只要两小时的路,那时往往要走上两三天。”
对于新生的共和国,交通建设最大的难题是资金短缺。到1978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9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倍,但既无一级公路,更无高速公路,行路难、运输难、压港严重依然是经济发展的“瓶颈”。
“交通运输领域始终在改革的前沿,为改革首先打开大门,打通道路。”李盛霖说。1983年,我国港口建设资金开始引入外资。1984年起,国家相继出台“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以及“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三大政策。1985年,交通部明确提出“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一起干,国营、集体、个人以及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的改革思路,“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引进外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逐步形成。
“交通领域的融资创新,彻底改变了国家作为单一资金来源、惟一投资主体的局面,掀起了社会办交通的热潮。”李盛霖回忆,1988年,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通车,5年内沿线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8%,超越全区域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由此,‘要想富,先修路’成了红遍全国的流行语。”
尽管起步晚于世界近50年,但中国交通建设的速度举世无双。目前,我国公路通车里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7万公里,跃升到373万公里;港口吞吐总量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年吞吐量是1949年的700倍。民航国内外航线由12条发展为1532条,年客运量更达1950年的19200倍,航空运输飞机1259架,安全状况达国际先进水平。邮政业务收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209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960亿元,年均增长14%,还逐步开办了快递、集邮、邮政储蓄、物流等新业务,便民利民。
“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是交通行业近60年来最根本的经验。”李盛霖说。尤其是在迎战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交通建设都成为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重大举措,得以“迎风借力”加快发展。“只有贯彻了中央的方针政策,让好机制、好政策发挥最大效力,才能推动交通的跨越式发展。”
瞄准尖端,技术突破——堪称创新主力军,“建筑奇迹”足以让国人自豪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万里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全国沸腾了!当时仅11岁的李盛霖十分好奇,拉住大人问,“长江上能建桥?!那么宽的江怎么建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修建大跨径桥梁、高原隧道上毫无经验,高速公路技术更是一片空白。为尽快突破技术禁区,“科技攻关、自主创新”成为中国交通建设的一面旗帜。
而后的几十年,李盛霖亲身见证了中国桥梁建设水平从跨河、跨江到跨海的逐级飞跃。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梁桥、拱桥、斜拉桥的最大跨径均居世界同类桥梁前列,而且全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监理、管理。
“60年来,交通系统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交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计划和省部联合攻关项目等措施,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大家坚信只要坚持‘科教兴交’和‘人才强交’战略,我们就能赶超世界水平。”李盛霖说。
创造了特长隧道贯通误差最小世界纪录的湖南雪峰山隧道,被授予世界桥梁界最高殊荣的苏通大桥……一批完全依靠中国智慧打造的“世界之最”应运而生,在收获高品质工程实体的同时,还带动了我国建筑领域标准规范、计算理论、模型实验、材料科学、装备制造等方面的长足进步。
面向未来,理念突破——交通产业实质是服务业,争做服务百姓的排头兵
2008年,是作为交通运输部部长的李盛霖最难忘的一年。年初,冰冻雨雪灾害使南北大动脉京珠高速公路严重堵塞,上万辆车在湖南段滞留了几天。李盛霖在一线连续指挥作战了几个通宵。路通了,他的腰椎旧疾却复发了。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震断了通向灾区的所有“生命线”。国内外专家考察现场后判断:至少一年才能把道路抢通。而交通系统与军民齐心协力,不到一个月就把通向97%的受灾严重乡镇的公路都抢通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觉得交通运输部的定位就是:当好先行官,服务老百姓。特别是在遭遇自然灾害,交通运输成为‘生命线’之时。”2005年12月调入交通部工作时,李盛霖就坚信交通产业实质是服务业。此后他提出了交通行业“三个服务”的理念,即: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今年2月,交通运输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实行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决定,在我国东、中部13个省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共撤销收费站1420个,占全国同类收费站点总量的73%,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数以亿计,受到企业和老百姓的热烈拥护。
“过去无路可走谈不上服务,现在不仅要让老百姓有路走,还要走好路、走安全路、走高兴的路。”李盛霖表示,交通运输部正考虑构建两个公路网体系,一个是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收费公路网;并逐步降低收费公路在整个公路里程中的比重;另一个是以普通公路为主体提供政府普遍服务的非收费公路网。这两个体系将体现效率和公平的结合,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需求。
“服务”已经成为交通运输部的鲜明理念。正是出于对生命的珍视,我国海事、救捞部门顶狂风,战巨浪,每年组织协调海上搜救近万起,近10年来帮助12万多人脱险,平均每天救助34人;正是出于对“三农”的重视,“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标准不断提高,近3年共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公里,占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的1/3以上。
“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脚步还会更快,我们要用现代科技武装和提升交通运输装备和管理,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为老百姓出行,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更和谐的交通运输服务。”李盛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