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刑罚只是刑法的手段,其目的在于预防。如果孙伟铭案就此止步于“以命劝酒”的层面,尚难达到“普法”的深意。此案更大的价值,来自于后续于法庭之外长达半月的民众大讨论。
据《重庆时报》9月8日报道,倍受关注的成都孙伟铭无证醉酒驾车致4人死亡案,于9月8日二审宣判,法庭认定孙伟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罪名成立,但其有真诚悔过表现,终审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孙伟铭案已经基本尘埃落定,但其引发的诸多思考还远没到落槌定音之日。
回头看案,难免感叹,如果没有醉酒赔命的尖锐看点,就没有媒体的穷追猛打,如果没有量罪定刑的悬疑惊云,就没有网络时代的“全民陪审”。孙案从一开始就不可自主地落入了典型性炒作构架,孰料正是这样的“司法炒作”促成了一场空前生动的全民普法。悲剧写教材,孤本变样本。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8月23日对孙伟铭特大交通事故作出一审判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且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判处死刑。杀人就该偿命!法庭现场在短暂惊愕之后发出一阵欢呼。当闹市街头成了富家子的赛车场,当酒醉驾驶肇事事件频繁上演,当人们不得不抡起砖头来制止闯红灯的时候,“当头重棒”无疑迎合了相当广泛而一致的民意期待。
醉酒都要赔命?!大快人心过后,民众情绪开始触顶反弹,“罪不当诛”的帖子开始见诸网络,随着报纸电视的深度跟进,孙伟铭案终于引爆了民众热议,全国严打醉酒驾驶的专项治理行动迅速展开……
没有孙伟铭案,一个巨大而危急的社会安全问题恐怕还要在我们的漠视中继续潜伏:国人喜爱饮酒,好畅饮而少节制,而越来越多的国人又开始了对汽车梦的追逐。新欢加旧爱,悲剧大冲突。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时候,车祸死亡率在不断上升,更可怕的是这种增长比例极不正常:中国汽车保有量约占世界汽车保有量的3%,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到16%。去年,中国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约80万起,死亡近10万人,是美国的2倍,日本的10倍。《中国日报》这样评论,“我们的马路成了世界上最危险的马路!”
刑罚只是刑法的手段,其目的在于预防。如果孙伟铭案就此止步于“以命劝酒”的层面,尚难达到“普法”的深意。此案更大的价值,来自于后续于法庭之外长达半月的民众大讨论。
形象地讲,这是中国司法界近年来最活跃、最广泛的一场“全民陪审”,其影响力远甚于同期进行的“快女”决赛。人们热衷于“天天说法”,有理不在声高,要说法你就要知法,要知法你就要学法……一些生僻艰涩的法律名词开始游走于民间市井,“遍街都是撒贝宁,满口都是罪与法”。市井之上,孙伟铭案也引发了更大范围的专业探讨。法学界开始深究司法公正,社会学界忙于探讨民意释放,医学界开始进行酒精浓度与人体反应的阈值检验,就连汽车厂商也开始了对汽车酒精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发……
孙伟铭案之所以能从孤本变成样本,能从个体反应引发群体效应,既在于结果的震撼性,更在于过程的争议性。正是这种“折腾出来的意义”,比孙伟铭生与死本身更值得国内司法界深思。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