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士指出孩子需要引导,但不应为其包办一切
“从孩子上学第一天起,我就成了忠实的陪读者。”昨天,一位姓李的家长无奈地诉说近来每晚的“必修课”。
新学期开学仅一周,小学新生家长几乎毫无例外地担当起了“陪读者”的角色。
不过,针对孩子做功课,家长是否就应该天天做“监工”,也在家长和教师中引发热议。
正方:“陪”的不是时间是责任 对“陪读”,一位姓张的家长很自觉,自打儿子进了一所办学条件好的小学后,她便每晚在灯下陪儿子一起“做功课”。为了提高“陪读”的技术含量,在暑期最后几天,她甚至还专门去书店购买相关书籍。
对“陪读”,大多数一年级任课老师认为,一年级学生尚小,家长适当“陪读”,有利于孩子走上正轨,如果一点都不管,也说不过去。为了给家长“陪读”指点迷津,许多小学的班主任还每天让学生带回类似“备忘录”之类的条子。说白了,这些孩子还看不大懂的指令,无非是老师给家长布置的“陪读”作业。
反方:家长何必要做影子老师 晓傅的儿子涛涛在幼儿园是一个惹人喜欢的男孩,经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发笑的举动,老师说他很有点“另类”童趣。不过,今年秋季开学后,这位刚上一年级的“快乐小子”,就变得有些郁闷了:“学校不像幼儿园那样好玩,老师也比幼儿园老师厉害。”
事实上,从上学第一天起,夫妻俩为儿子“陪读”,就成了雷打不动的“晚间节目”。“孩子学校的老师很认真,每天都会让家长督促孩子的作业。长此以往,我们岂不是要被深套了。”晓傅反问说,“难道今天做家长的,都该成为孩子的影子老师吗?这是不是角色的错位呢?”
折衷方:应当“有限陪读” 一位自称对“陪读”效果进行过调查的家长披露,女儿今年上一年级后,他决定采取“中庸之道”。他认为,夸大陪读效应,把它演绎成每个家长的必修课,显然有些过分;同样,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也有失职之嫌。因此,女儿回家后,他不是按老师的单子一一核查,也不是在当“监工”,而是有限度地陪伴,着重培养女儿的学习习惯。
对此,南码头小学校长宋键表示赞同。她强调,一年级新生的情况比较特殊,刚进入启蒙阶段的孩子,的确需要有家长引导,但家长不应该包办一切。对“陪读”要有理智的态度,陪要陪出感情,读要读出名堂,要注重对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专注于陪读的内容。本报记者苏军 (来源:文汇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