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0日电 (记者黄富慧侯丽军)“(新华社延安七日电)美联社沪六日讯:中共领袖周恩来之秘书龚澎小姐称:中国警察封闭了她的新华周刊,该刊只出版一期,为中共在上海之唯一刊物。她说:这种行动是非法的,并谓此事表示政府已取消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
这是国内迄今为止能找到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新闻发言人、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情报司(新闻司前身)司长龚澎最早的新闻报道。新闻中所记载的事件,发生在1946年。斗转星移,在8年后举世瞩目的日内瓦会议上,龚澎作为中国代表团发言人,已经为世界各国新闻界所熟知。
在一份1954年6月19日的解密外交档案里,保存着日内瓦会议期间龚澎向周恩来总理报告记者招待会情况的手记。手记中所展示的龚澎是一位处事干练、思维缜密的外交官,而在女儿乔松都的心中,她还是一位温和、宽厚而慈爱的母亲。
对人到中年的乔松都来说,日内瓦这个城市有着更为特别的意义。“日内瓦是我知道的第一个西方城市,它永远和父亲母亲的记忆联系在一起。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清澈的莱蒙湖,世界最高的湖心喷泉,半山上童话般的尖顶木屋,公园里五彩缤纷的玫瑰花,各种大型国际会议经常在这里召开。”
在长达3个月的日内瓦会议期间,龚澎的名字常常飞越重洋见诸国内大报的报端。“新华社日内瓦二十八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于二十八日下午五时一刻在此间"记者之家"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在会上中国代表团发言人龚澎向到会的中国记者和外国记者摘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周恩来外长在二十八日会议上的发言……”
在遥远的日内瓦,龚澎和丈夫乔冠华忙碌之余,常常惦念北京家中正在读小学的儿子乔宗淮和不满一岁的女儿乔松都。尽管在各国新闻界面前,龚澎是一位发言缜密、魅力四射的新闻发言人,但是面对幼小的孩子,她只是一个充满思念之情的普通母亲。
“我听说,妈妈在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最牵挂的就是我。她经常托信使带信回来,还让家里给她寄去孩子们的照片。”乔松都说。
在女儿的记忆里,龚澎是一个用心经营家庭的好母亲。“我母亲这一生非常繁忙,她的事业心很强,家庭观念也特别重。”
周六和周日的早晨,乔家的孩子们常常在优美流畅的音乐声中醒来。在悦耳的钢琴曲中,父亲和母亲用低沉的嗓音愉快地交谈着,美好的一天常常就这样开始了。
“如果没有急件要处理,我们一家人常常一起去王府井逛街。当时老东安市场有许多小店,一家挨着一家,父亲喜欢在那里淘旧书,母亲则到小店里给我们买衣服料子,做衣服。”乔松都说。
为了培养女儿学习音乐的兴趣,龚澎曾拉着女儿到老朋友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家里参观琴房。在女儿6岁的时候,龚澎用几年的积蓄给她买了一架老式旧钢琴,初学的女儿曾经用脚来弹琴,可是慈爱的母亲毫不生气,只把这当笑话,继续耐心地辅导孩子。
当时的英语教育并不像现在这样普及。为了让女儿学好英语,龚澎自己精心编写了一本英语“教科书”,可是只有六七岁的女儿却觉得教科书的样子不好看。为了满足女儿的心愿,龚澎特地跑到老东安市场,为女儿挑选了一个漂亮的小本子,“本子的封面是绿色的,上面画着小白兔拔萝卜。”乔松都笑着说。
儿女们一天一天成长起来,龚澎的事业也一天一天走向顶峰。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龚澎经常随同周恩来、陈毅出访,参加大型国际会议,是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在外交方面的得力助手。
如果说在抗战时期的重庆,龚澎作为中共年轻的新闻发言人初露锋芒,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次日内瓦会议、1964年周恩来亚、非、欧14国之行和1965年李宗仁在北京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站在中外记者面前的,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女外交官了。
在乔松都的记忆中,母亲偏爱中式服装。每逢随领导人出国访问或出席重要活动,她都喜欢穿一件旗袍,然后在外面套一件西装,看上去既得体又有风度。
乔松都说,母亲内心引以为自豪的,就是能够与父亲在事业与家庭中比翼双飞。龚澎曾经对女儿说:“我是你爸爸的同事,我出席这个活动,不是作为夫人,而是因为我是负责新闻工作的工作人员。”
在新中国的外交舞台上,乔冠华与龚澎两人如影随形。据解密外交档案记录,乔冠华和龚澎共同参加了许多外事活动,如,1954年和1961年两次出席日内瓦会议,1956年11月陪同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五国,1963年4月陪同刘少奇主席出访亚洲三国,1965年1月陪同毛泽东主席接见美国作家斯诺……
白天,龚澎和乔冠华在外交部并肩工作。下班回到家里,夫妇两人仍有说不完的话题,晚饭后常是各占一张书桌,继续为工作忙碌着。
“爸爸在书房,妈妈在卧室。两个人或是起草文件,或是批阅文件。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有时候妈妈生病了,需要休息,爸爸就帮她处理文件。”乔松都回忆。
正当龚澎向事业顶峰迈进的时候,“文革”风暴骤然而来。由于龚澎在重庆时期的特殊经历,她被打成了“里通外国”的“三反分子”。
在一次被造反派抄家之后,龚澎让孩子们找来印刷好的毛主席语录钉在被刷过“打倒”标语的门上:“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然后她默默站在语录旁,让儿子摄影留念。在那一瞬间,她那坚定从容的姿态永远定格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197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右下角刊登了一则消息。这是新闻发言人龚澎一生中最后一则消息。消息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外交部部长助理龚澎同志,于一九七○年九月二十日因病逝世。龚澎同志一九三六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终年五十六岁。”
然而,在乔松都的心里,这则简短的讣告远远无法概括母亲富于理想主义的一生。她更愿意用美国记者塞瓦赖德的评价来总结母亲的一生:“这位强者是这样一个人,她甘愿冒险犯难,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高贵的事业,献给她永远也看不到的未来--凯歌高唱的明天。”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