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方队队长景涛等人专门研究发明的单兵队列考核评估系统,长27米,可与电脑连接。队员在上面行走的步幅、踢腿高度等数据都会在电脑上显示,并打印出来。此系统可非常方便地测试受阅队员行进中的偏差。 |
| |
战士们把装备码放整齐 |
阅兵训练实践遇到新问题
空降兵方队“较真”挑战老规定
总结新经验--踢腿高度30厘米更“带劲”
踢腿高度距地面25厘米,显得太松垮,抬高5厘米,威严气势立即显现。这是参加国庆阅兵的空降兵方队的自创"新规"。
近日,记者探访了沙河徒步阅兵村中素有"黄继光英雄连"荣誉称号的空降兵方队,这支部队曾先后12次参加国庆阅兵。
空降兵方队自组建以来,面对阅兵训练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状况,在严格依照条例条令和吸取往年阅兵训练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摸索总结出一条又一条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经验。
由于阅兵村里已经进入了"十一"正式阅兵的倒计时,早上不到8点,记者就在阅兵村里看到,空降兵的方队已经集合完毕准备开始进行合练了。
经过实践,方队将视线调整为15度角
创新一
队员较真练出“对”列
“队列没有对的,战术没有错的。”军人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
后一句今天暂且不说,前一句意指队列动作按规定都是时间上精准到分秒、空间上要求到毫厘,所以谁都经不起较真。
但空降兵方队队长景涛说:“空降兵方队的教员和队员们却偏偏不信这个邪,一定要练出‘对’的队列。”
怎么练?用队员们自己的话说:“其实也简单,一切队列动作,凡有长度规定的都用尺子量,凡有时间规定的都用秒表卡,凡有角度规定的都用量角器测。”
不过,就算这样还是会出现争议。
比如站军姿时的手形,按规定是“拇指贴于食指第二节”,可第二节长约2厘米,这个范围太广。
据空降兵刘政委介绍,后来经过教员们讨论,统一定为“拇指伸直,贴于第二节下三分之一处”,既符合规定,又不会留空,显得手形美观。
又比如稍息,规定“左脚伸出全脚掌的三分之二”,可每个队员脚掌大小不一,同一个排面,小的脚25码,大的脚28码,这样一来,相差就大了。
经过研究,统一定为“伸出17厘米”,这下排面就整齐了。
队员在上面行走的步幅、踢腿高度等数据都会在电脑上显示,并打印出来。此系统可非常方便地测试受阅队员行进中的偏差。
创新二
抬高5厘米“踢”出威严气势
“比如踢正步条令规定高度是25厘米,那是对普通人的身高来说的,而阅兵队员们普遍身高腿长,只踢到25厘米就显得松垮随意。”队长景涛说,“我们经过讨论研究,空降兵方队规定踢腿高度为30厘米,这样高度差就明显了,而且落差大了后砸地更有力,威严的气势也出来了。”
再举个例子,如目光,按条令规定是平视前方,那阅兵时首长只能看到黑压压一片,面容都被帽檐遮住了。
经过一番论证,方队规定视线保持15度角,统一望向前方约100米处的目标,这样就把炯炯的双目甚至饱满的额头露出来了。
还有挎枪,1999年阅兵时执行的标准是单兵距离(相邻两名队员的胸口中心处相距)为58厘米。10年过去了,这一代阅兵队员更高更壮了,58厘米就显得非常拥挤,很多人胳膊都擎不起来。
刘政委介绍说:“经过反复计算、实践,最后扩大为60厘米。这样一来,方队就显得整齐美观,富有气势。”
创新三
5个月苦练挑战“本性难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虽说是一句俗语,但放在空降兵队员的身上,这个说法似乎就不太成立了。
刚刚挑选出的队员就像一块块长短厚薄不一的砖,教员要做的就是将他们打磨整齐,砌成一堵平滑的墙。
“O”形腿、“八”字脚……随着这五个月风吹雨打的洗礼,这些毛病都被一一纠正过来。
我们都知道,踢正步有个动作叫“压脚尖、绷脚面”,这个动作要是做不好会很难看,而且影响整个排面不能协调一致,这也是队员们普遍面临的难题。
为了能将脚面压好,队员们想出了很多“绝招”,如个人跪在地上向后倒压、队员之间相互压,还有的甚至将晾鞋的石板抬起来一起压……
队员们的脚都是肿了又消,消了又肿,但最终脚尖压下去了,脚面绷直了。
文/本报记者曹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