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观念不认可 样本量少
中国唯一通过DNA检测的寻亲基因库遇冷
滴血认亲基因库陷困境
很多孩子都有过因被小摊上的玩具吸引,而和妈妈走散的经历。
近年来,DNA鉴定技术逐渐取代胎记、疤痕等"土办法",给因意外和灾难等各种原因失散的亲人再次团聚带来希望。
但日前,记者在探访国内首家也是唯一的建立在DNA检测基础上的寻亲数据库--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时发现,样本量过少和老人对花钱滴血认亲的不理解,使寻亲基因库的发展步履艰难。
团聚
一堆白骨中认出父亲
2008年3月26日,寻亲基因库首次匹配成功,让一对失散48年的母女重逢。目前,这个寻亲数据库已经成功使得4对亲人得以"团圆"。
"亲人失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痛。"这份特殊的工作,给了鉴定员陈敏这样的感受。
一天,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的中年男子,走进了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男子颤巍巍地从皮包中掏出了一个塑料袋,袋子里装的竟是一堆白骨。
原来,这名男子从小就和家人失散了。当自己事业有成,经济条件也许可了,男子最终决定去寻找失散的亲人。但多年后,当他终于找到"父亲"时,见到的却是这堆白骨。
始终没有放弃希望的男子,来到了鉴定中心。当工作人员帮他做完DNA检验,证明他们就是父子时,男子当众号啕大哭。
亲子鉴定妈妈洗耻辱
而让陈敏记忆犹新的,是一个名叫张华(化名)的中年女子。
陈敏清楚地记得当天的情景:当张华听到与父亲DNA比对成功的喜讯后,面对恭喜声,根本就笑不出来。
"谢谢你帮助我找到了我爸,也谢谢你为我妈洗刷了耻辱!"知道结果后,张华激动地说。
原来,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张华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而母亲怀孕后,父亲竟怀疑孩子不是自己的,因此愤而离婚。
在那个保守的年代,母亲忍受不了旁人的白眼,把张华送进了孤儿院,留下一张写着生辰八字的纸条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
后来,张华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接走。直到养父去世时,她才看到这张纸条。张华多方打听,却只得到了生母已经去世的消息。
而就在张华开始艰难地寻找父亲时,一个苍老的男声打来电话说:"你很像我的一个亲戚。"
但见到"生父"后,男人却仍然坚持认为张华不可能是自己的女儿。如今通过DNA鉴定,终于真相大白。
张华说,无论父亲最后是否认她,她都一定会把他当做父亲看待。
DNA检测寻亲方法
酒精消毒采血部位和采血针后,用针取指尖或耳垂血,取五滴血,每滴血拇指盖大小。
将血纱布阴干,做好标记,记录样本采集日期。
入库方法及要求入库人员需要提供详细材料姓名
性别
年龄
联系方式(地址,电话)
寻亲信息
制图/刘江
DNA结构图
陈敏介绍,血液、血痕、带毛囊的毛发、口腔黏膜细胞等,都是最常用的DNA样本。
而精斑、混合斑、肌肉、牙齿、骨骼甚至胎儿的羊水,也都可以采用。
工作人员收到来自寻亲者的样本后,会从中提取出DNA,录入到"寻亲基因数据库"中。
计算机把DNA中的16个位点与数据库中已有DNA数据进行比对,如果完全吻合,那么就是亲人。
据介绍,DNA检测直系血亲准确率可达到100%,旁系血亲准确率在95%以上。
初衷
海啸催生中国"寻亲库"
这个DNA检测寻亲数据库的成立,要从5年前的印度洋海啸说起。
2004年12月26日,40年来最强烈的海啸掀翻了东南亚的海岸,死伤者无数。大量尸体被海水浸泡得腐烂,无法辨认。
当时,华大方瑞代表中国免费承担了遇难者个人DNA的识别工作。
遇难者的遗体堆成了小山,尸体高度肿胀、腐败,一排排横陈在海滩上。
他们是谁?来自哪里?他们的亲人在哪里?面对遇难者,鉴定人员觉得自己有责任通过DNA技术,让自己的同胞叶落归根。
陈敏说,2004年海啸后,中心就开始着手基因库的筹备工作。
组成
人到中年千余孤儿寻亲人
据介绍,目前该中心已经采集了1000多份样本。这些样本来自新疆、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西北地区和江浙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形成的失散人群目前逾50万人。其中战乱孤儿、自然灾害孤儿、日本遗孤等造成的骨肉离散,构成了寻亲者的主体。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江浙一带受灾严重,许多贫困人家无力抚养初生的幼儿。为了让孩子活下去,很多人把孩子遗弃在路边。
后来,这些孤儿被政府统一送往河北、陕西、河南、内蒙古等北方地区,被各种家庭收养。
目前,这批人到中年的孤儿,很多事业有成,收入颇丰。弄清楚自己到底是谁,亲人在哪里,成了他们最大的心愿。
陈敏介绍,传统的寻亲方法基本是以失散亲人的外貌、着装、胎记、疤痕等来判断,但成功率极低。
鉴定中心工作人员多次发现,相貌看上去很像的一对“亲人”,经过DNA鉴定,往往不是真正的亲人;而相貌上根本“不搭调”的两个人,经过鉴定反而会意外“团圆”。
困境
花钱抽血认亲遭冷遇
陈敏介绍,目前寻亲数据库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数据量太少。
“按照统计学,在中国这样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找一个人,数据库中至少需要上万个数据,才能达到效果。”陈敏介绍,目前鉴定中心已经免费为1100多名寻亲人员进行了DNA鉴定。
陈敏介绍,目前的收费标准是,寻找直系血亲每人800元,寻找旁系血亲每人1500元。
在农村地区,让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花钱抽血认亲,是很难被理解的。因此,目前数据库内父母辈的样本只有两三百份。
“每检测一个DNA样本都需要至少几百元的成本,如果50万失散人员都加入数据库,至少需要2000万的资金支持。”陈敏介绍,目前鉴定中心只能靠其他鉴定业务来支持“寻亲”。
目前鉴定中心已经对65岁以上的老人寻亲,实行成功后再收费的方法。
发展
姓氏相同就可测亲缘
据了解,目前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失散人口基因数据库”,将失踪人口信息全部录入其中,由政府出资维护运行。而在部分国家,也开始启动“基因身份证”计划。
这个身份证可以记录人的某些遗传特征,依靠这些特征,就可以把此人和彼人区分开。在特殊情况下,“基因身份证”很可能成为辨认一个人身份的唯一方法。
据鉴定中心主任邓亚军介绍,实际上,中国的二代身份证最初就有制作成“基因身份证”的打算。据了解,在二代身份证背后有一个几K容量的磁条,其中可以载入个人姓名、家庭住址,以及个人DNA信息。
目前,在一些省份公安部门依据此原理建立了“犯罪人群数据库”,以方便破案。据介绍,鉴定中心曾为青海省公安厅制作了2万多个DNA样本,采集了所有犯罪人口的DNA,建成数据库。
同时有专家一直认为,中国人的姓氏是一种十分有用的生物学遗传标记。中国人基本上随父姓,而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
所以,具有同一姓氏的人群,在他们的Y染色体里可能会有相同的DNA数据信息。陈敏表示,在理论上,未来对于两个相同姓氏的人,科学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到他们是否有亲缘关系,以及亲缘关系的远近。
本版撰文/记者付中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