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上午,国庆60周年阅兵空中梯队首次在天安门上空进行编队演练。据空军有关部门透露,所有飞机均准时到达、零秒误差,演练非常成功。
近日,记者走进神秘的阅兵飞行训练场,亲眼目睹了训练的艰辛与汗水,也了解到这支空中受阅部队里不少鲜为人知的“秘密”。
-空中编队距离仅5米 与上一次1999年国庆阅兵相比,此次空军梯队有哪些技术上的超越呢?这是记者最为好奇的问题。
空军航空兵某师师长刘国胜说,具体有4项:
第一是梯队多,受阅飞机多。
第二是飞机先进。
第三是队形壮观。
第四是飞行精准度更高。
依靠先进的机载设备和地面设备,可以达到5米×5米的间隔。这也就是说,前机机尾与后机机头距离5米,左右两机机翼间距离5米。他们甚至创造过这样的奇迹:在七八米能见度的乌云中,以每小时650公里的速度飞行,仍然保持住了5米×5米的间隔,远远超过国庆阅兵20米×20米的标准。
-蒙着盖头“盲”开飞机 飞行难度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根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阅兵当天天气的统计,56%的天气比较差,38%的天气是降雨,只有20%多的晴朗天。
阅兵当天万一天气不好怎么办?“没什么可怕的。”刘国胜说,我们有迎战的基础。一方面,部队原驻地三面环海,经常受到台风、雷暴、海上低速云的影响,对复杂天气适应能力很强。再者到了沧州后发现,北方的天气比南方好多了。另一方面,这支部队既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也有扎实的技术,战机飞遍全国。
“那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把好天气当复杂天气练。”刘国胜说,训练中,每架飞机都被蒙上一个暗舱罩,就是不让飞行员向外看,你就闷着头按仪表飞、按机载设备飞。
另外,每次训练还都要加入一些预设的特殊情况:比如发动机停车、操纵系统故障、GPS导航故障或者无线电故障等等,加大模拟训练难度。
-空中集结掐秒起飞 受阅当天,各机种将分别从驻训机场起飞,到指定地点集结完毕后,再按照预定队形飞过天安门,接受检阅。那么这些驻地不同、速度不同、大小不一的飞机,怎样才能做到准确集结,保持通过天安门的瞬间前后距离一致呢?
“这个太复杂了。简单地说就是要靠精确地计算。”刘国胜说,到天安门的时间是固定的,我们就反推飞行到各节点的时间,再根据距离换算成飞行速度。找好基准线,再排好队,然后按照计算过的时间掐秒起飞。
“你比如说,我的飞机速度大,要在飞行过程中超越速度小的飞机,但我们之间的高度差只有几百米,稍微保持不好,就可能出事故。当我超过你之后,要迅速插在你给我留的空挡里,要求几点几分几秒,就必须几点几分几秒飞到这个位置上,否则就会相撞,这就是为什么要求米秒不差。难度非常大。”刘国胜坦言。
-彩烟竟是豆油拉 国庆当天,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飞机将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拉出规模颇为壮观的彩烟。更为有趣的是,彩烟的原料竟然是环保豆油。这是表演队队长楼国强在训练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的。
表演队曾在1984年、1999年参加过国庆阅兵,这是他们第三次受阅。一般情况,拉烟的成分是军用滑油,说白了就是润滑油,但这种油只能拉出白色烟。如逢重大场合或者重大庆典的话,就要拉彩烟。这次彩烟原料用的是环保豆油。这种豆油与家里吃的有啥区别?“用料相同,就是不能吃。”楼国强笑着说,飞机上的拉烟装置能够分为前后舱,装上两种颜色,根据需要拉色。彩烟可以拉出几百米,在无风状况下,大概能停留十几秒钟。
前面飞机拉彩烟后,对后面的飞行会不会产生影响?“没有影响。”楼国强答,正常编队的话,基本上间隔8米、距离10米,处在拉烟迹的外侧。此外,烟是从飞机喷口下方出来的,大概有三到四度的下斜角,可以保证烟不会挡住后面的视线。
-飞行员一人一菜谱 听着悠扬舒缓的音乐,挑拣着自己喜欢的菜品。受阅飞行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就餐的。
“这是我们空勤灶的一个新创意,阅兵训练压力大,在餐厅里放一些轻音乐,能有效缓解训练的紧张情绪。”负责后勤保障的空军飞训基地沧州场站站长周国炎说。
说话间,色香味俱佳的各式饭菜摆上了餐桌。水煮肉片、清炒菠菜、干煸四季豆……汇聚了南北风味,香飘四溢;刚出锅的米饭、花卷、馒头、面条热气腾腾;近10种开胃小菜儿精巧别致。
“特殊的职业对飞行员身体素质和饮食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周国炎说。为了让飞行员吃饱、吃好,确保体力充沛,这里的航空医生营养师一直在忙碌着——每天都要利用专门的监控系统,选择起飞前、饭前、饭后等几个节点,对飞行员的睡眠、饮食、运动量、能量消耗等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并记录下各项身体指征,最终根据不同飞行员的健康指数、任务强度和饮食习惯,搭配出“个性化食谱”。目前,飞行员能够品尝到的菜品达30多种。
周国炎说,为有效改善伙食质量,进行科学配餐,他们还按照航空军医和心理医生的要求,对飞行员饮食结构进行调整,科学搭配荤素的比例,增加了可以缓解压力的食物和水果。
-6位师长率队飞越天安门 空军航空兵有6位师长担任长机——他们都是具有3000多小时飞行经验的特级飞行员,他们是李文俊、刘国胜、刘殿君、顾维峰、钱世平、王建民。
李文俊率领的部队是空军受阅部队中出动飞机最多,编队最大的梯队。
刘国胜叱咤蓝天三十载,荣获过空军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他曾率领部队开创了24小时滚动式飞行训练、下半夜大机群长途奔袭、击落低空高速飞行小目标等空军训练史上10多项第一。
10年前的10月1日,作为空中梯队总领队长机飞行员、时任航空兵某师参谋长的刘殿君,在受阅飞行途中遇到强气流,凭着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平时练就的扎实本领,配合机长战胜困难,秒米不差地飞越天安门。
顾维峰带领部队改装了多种型号的特种飞机,完成了多机种联训、跨军兵种配试等大批高难课目。
进入阅兵村后,钱世平由副师长提升为师长。他领着部队实现全空域到达、全天候作战、高精度打击的作战能力。
王建民精通VB、C++等编程语言,有人说他是一名“软件工程师”。第一次带领部队参加国庆阅兵,王建民研发的《阅兵基础训练质量监控系统》帮了大忙,使用这个软件能够轻松把十多架战机“变”成一架,前期训练时,编队通过基准点的误差仅为0.18秒。
-16位铁姑娘驾驶歼击机 阅兵当天作为空中梯队“压轴儿大戏”是在蓝天翱翔的歼击机,驾驶这些战鹰的是16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姑娘——我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女孩子?昨天,记者走进华北空军某机场,对她们进行了实地采访。别看姑娘们飞行时间不长,可她们却是全空中梯队中起飞集合速度最快的。因为,她们有独一无二的“秘籍”:五百米跟进起飞集合法,就是在保证目视距离内,快速跟进起飞集合,最快可以在56秒内18架飞机全部起飞,3分55秒内梯队集合完毕。其实,五百米并不是一个精确的量的概念,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500米左右能见度可视,解决了最低能见度目视集合问题;二是在保证出现特殊情况,如前机中断起飞时,不影响后机继续起飞,并留有一定安全余地;三是保证在不进入前机尾涡的安全距离内起飞。姑娘们驾驶的受阅机型具有起飞距离短、起飞尾涡影响小的特点,非常适合这种起飞方法。(刘转林朱谦礼)RB146
本版图片由卢炳广提供
讲述 特级飞行员玩演练 ——从“练为战”到“练为看”
平时“练为战”,基本是单兵作战多,不太考虑排面,要的是大胆泼辣劲儿,战术配合好就行。而阅兵训练则更多地考虑团结协作,要精准、心细,跟绣花一样。现在操作动作都变轻了。手不敢完全卡在油门上,而是稍微侧卡着,生怕不经意间劲大了影响速度。飞机停靠时,还在地面摆好规定队形,坐在飞机上看前面的飞机,根据坐姿和视觉角度在飞机头、尾划线,作为保持队形的标线。
——以规定速度通过天安门其实不容易
飞机将以规定的速度和高度飞过天安门。这个速度对我们来说是最不好的速度。因为它需要的油门大,这意味着调整的余地小。同时,飞机会根据气流的变化自动平衡,速度大了后,它的气动状态也就变了,容易跳动,不稳定。那为什么不放慢一些呢?因为梯队机型不同,不可能等速,存在着超越问题。这样,综合考虑之后,才确定了这个基准速度。
——有时也会紧张得手发抖
在阅兵中执行任务都会有一定的心理紧张。特别是要飞到天安门广场这个点时,大家越想飞好越紧张。有一次演练,我无意识地把驾驶杆抓得太牢,死死地盯着飞机上划的定位线。下了飞机后,才发现拿杯子时手都在抖。
(讲述人:艾五星,男,41岁,回族,1986年入伍,1989年首飞至今已经累计飞行2800小时,特级飞行员)
现场 近距离“接触”受阅战机 天津某训练场,天清气朗。
11时29分,伴着巨大的轰鸣声,一架银灰色战斗机从正南方的天际逐渐显现,骄傲地昂首下降。一缕轮胎和跑道磨起的轻烟飘过,战机平稳着陆。拖拽着红白相间的减速伞,战机骤然减速,开始沿跑道向北缓缓滑行。上午,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训练即将结束。
训练场的飞机跑道为南北方向,近似日字形。飞机巨大的轰鸣声消减后,从跑道内侧茵茵绿地上,不时传来大象和猛虎的叫声。定睛一看,还有一只正欲展翅高飞的老鹰。怎么回事?原来,这是战士们想的驱鸟法子。众所周知,鸟是飞机的最大“克星”,一只麻雀都可能会毁掉一架宝贵的战斗机。为了确保战机安全,战士们创造了23种驱鸟方法,包括开着皮卡在跑道范围内播放不同类型猛兽的叫声驱鸟。看到的那只鹰也是个电子鹰,不但可以自动扇动翅膀,还能发出雕、苍鹰等不同鹰种的凶狠叫声,简直惟妙惟肖。
一分钟后,战机转过弯,从北往南滑行过来。站在观礼台上的记者,都不愿错过这个和战机“亲密”接触的难得机会,纷纷把脖子伸得长长的,扭过去,向迎面而来的战机行起注目礼。战机越来越近,甚至可以明显看到尾部喷出的像水纹一样的“动感”尾流。可别小看它,这时尾流的温度大约有七八十摄氏度。如果有人距离战机太近,极可能会被灼伤。两分钟后,战机像一位凯旋的英雄昂首挺胸滑过观礼台,距离记者大约只有十米。
站在观礼台上,记者的高度恰恰和战机驾驶舱持平。舱内,戴着白色头盔和墨镜的飞行员格外英武。几分钟前还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的战机,如今近在咫尺,再过不久,它就将飞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记者使劲向飞行员挥手致意。没想到,飞行员转过头来,也举起手向记者用力挥了挥。那挥手之间,分明能感到墨镜后面的脸庞上满是微笑,充满自信。
幕后英雄 替补队员“功夫”更强 捡伞要与飞机“赛跑”
33岁的李承峰,清瘦干练,是空某师执行国庆首都阅兵任务的飞行员。与其他队员略有不同,他是一位备份队员。换句话说,是一位“替补”队员。
虽是“替补”队员,但也毫不轻松。“一样训练,没有差别。”李承峰说,特别是在前期训练中,备份队员比正式队员可能还要辛苦。根据队形排列,备份队员要同时训练编队左右两侧的飞行技术。而正式队员则由于位置固定,只需要练好一侧技术即可。
但对备份队员来说,两边都要练,都要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随时顶得上去。在前期的训练难度上,备份队员比正式队员确实要大一些。
捡伞要与飞机“赛跑”
伴着巨大的轰鸣声,一架战斗机着陆,身后潇洒地拖拽起红白相间的减速伞。当减速伞与飞机脱钩后,两位身着迷彩服的捡伞班战士迅即起跑、弯腰、捡伞、回拖……一连串动作干净利索。战士们利用两架飞机着陆空隙,来回不停奔跑着捡伞。
“捡伞并不复杂,技术含量也不高,却要求你不厌其烦负责任地去完成每一次任务。”捡伞班班长、三级士官孙英磊指着来回不停奔跑着捡伞的战士说,“我们必须赶在下一架飞机滑过之前把伞拖走。每跑一次,都是以冲刺的速度和飞机赛跑。”
别看孙英磊说得平淡,其实,捡伞并不容易。尤其是现在,训练已经进入冲刺阶段,飞机经常是大批次、多架次出动。机群出动多,也就意味着飞机起降间隔短。一架刚刚着陆停下,另一架也紧跟着着陆了。两架飞机间隔也就1000米,捡伞兵要在三分钟内把重达50多斤的减速伞打包抱回,折返跑上45米!
有人说,等伞多抛几个后再捡,不就可以减少奔跑次数了吗?“那可不行,飞机特殊的腹部进气结构对跑道要求很高,如果伞被吸入进气道,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每个捡伞兵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必须确保飞机着陆时跑道上不能有积伞。”孙班长笑着说。
空某师场站副站长唐仲吾曾计算过:每个捡伞兵平均每月要磨掉一双鞋。而面对20多架受阅飞机高频度的训练,这些“与飞机赛跑”的人却只有6个。可以说,捡伞工作很艰苦,很枯燥,甚至还不能直接受阅,但也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让阅兵更加精彩。他们,同样值得尊敬。(记者徐飞鹏)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