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7日电题:私人轿车开进两千多万中国家庭
新华社记者 张毅
吕树林是济南铁路局的一位工程师,去年刚刚退休。半年前,他花了5万多元人民币买了一辆比亚迪F3经济型轿车。吕树林告诉新华社记者,退休了还能拥有一辆私人轿车,这是他年轻时做梦也不敢想的事。
据中国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2377万多辆,占国内民用轿车总量近82%。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私人轿车不过数百辆。
年届八旬的胡信民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第一任会长,现在担任中汽协名誉会长。从1954年到一汽工作,他和汽车打了一辈子交道。胡信民回忆道,刚解放时,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宁波等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除了少数民族资本家拥有自己的小轿车,其他小轿车都是公家的。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家的企业被公私合营,他们的私人轿车也作为资产进入了合营企业。从此私人轿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销声匿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大陆汽车保有量很低。偌大的一个首都北京,民用汽车不过两千多辆。当时全国私人轿车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胡信民估计,顶多几百辆。
长期在国家物资部门工作的原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副总经理陈萍对新华社记者说,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小轿车作为重要的国家统筹物资,生产和分配受到严格控制。只有一定的级别才能享受到相应的轿车待遇。
吕树林回忆道,他年轻的时候,所工作的济南铁路局只有局长才能坐小轿车。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国产大红旗高级轿车和上海牌小轿车,成为国内公务轿车的两大主力车型。从1959年第一辆大红旗轿车试制成功,总共生产了一千多辆。1958年,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第一辆凤凰牌轿车。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轿车。1991年上海牌轿车停产。在长达27年时间里,上海牌轿车总共生产销售了6.6万辆。
已经退休的陈萍告诉记者,在计划经济年代,汽车是生产资料,轿车主要用于公务和外事活动。当时中国老百姓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私人轿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1987年的中央北戴河会议决定将一汽作为国家重点发展轿车工业。1989年国家发布《产业政策要点》,首次将轿车项目列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
1986年,北京的个体户陈安林花了九千多块钱,买了一辆从波兰进口的菲亚特126P小轿车。他说,那时大家伙都没钱,根本买不起车。当时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工资还不到100块钱,要不吃不喝八、九年才买得起一辆126P。
改革开放后,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私人汽车包括私人轿车开始迅速增加。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90年底,全国共有82万辆私人汽车,其中58万辆是载货车。
200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鼓励轿车进入家庭”。2001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了“十五”计划”,第一次把轿车进家庭列入国家发展规划。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汽车市场开始大举对外开放,带动了国内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轿车进入家庭的政策,国内轿车价格大幅下降。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买得起轿车了,私人轿车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中国私人轿车销量只有46万多辆,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不到300万辆。到今年8月底,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377万辆,不到8年时间净增两千多万辆。
根据公安部交管局的统计,今年前8个月国内私人轿车保有量净增430万辆,按照这一进度,今年私人轿车保有量将净增600多万辆,平均每天有1.6万辆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告诉记者,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由衣食为主向住行为主过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私人轿车将成为拉动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主力。中国今年有望超过美国,暂时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车消费市场。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