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汝城新发现的清代功牌。
人民网9月19日长沙电(邓义波
刘曹陈)
9月16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汝城县再次惊现珍贵文物——清代功牌。
该功牌形成于清咸丰5年(1855年)7月13日。获此功牌者,为邑人杨青云,系该县九龙江村人,等级为“七品”顶戴。题头表明颁发者的衔位品级“钦赐花翎统领兵勇湖南即补道随带军功加二级纪录十次王”,正文说明获颁功牌缘由“本道奉抚部院骆(湖南巡抚骆秉章)奏委统领南楚名勇,驰赴郴、桂、宜、临一带防剿粤匪,已将连阳(今广东连州、连南、连山、阳山)各城,次第收复;兹又督兵进剿乐昌(今广东乐昌)一带匪徒,所有在事出力人等,自应分别奖励,以示鼓励”,获得缘由为“剿贼出力”。
该功牌纸本蓝印,整幅仿造碑刻形制,周边纹饰。纵71cm,横40cm。“功牌”二字居中置顶,下一横杠,横杠往上为梯形,中间有骑缝章左斜盖在“字第号”上。书写从右至左,竖排,左下有一大红“奖”字,颁发日期(咸丰5年7月13日)上盖有朱文篆书方印一枚。在“七品顶戴军功杨青云”处,受颁者摁有红色手印两枚,以此为“防伪”措施。
功牌,是封建时代发给有功将士的奖牌。清代以前,朝廷嘉奖将士,有的采用“丹书铁券”,俗称“免死金牌”,又称“免死牌”。满清入主中原后,废除“丹书铁券”,用“功牌”取而代之。清功牌先为银制,后以紫绫裱纸替代,反映了自鸦片战争后,清廷腐败,丧权辱国,经济上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境况。清代,有功牌即为有出身,有几品功牌,即可用几品顶戴,该功牌为研究清代职官,战事及清代军队奖惩制度提供了实物依据。
据市文物处专家介绍,该功牌在郴州市尚属首次发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