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5日,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太阳河乡双河岭村,村民黄世华站在自家绿油油的茶园前,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茶园的种植情况:“以前我们采用传统方法种茶,后来恩施军分区的领导为我们请来了城里农科院的专家,办起了培训班,指导我们如何科学种茶,现在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比过去明显提高了。
”
双河岭村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是湖北省有名的重点贫困村。但近年来,这个小山村的面貌却发生了不小的改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行路难、饮水难、通信闭塞等难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而这些可喜的变化与湖北省恩施军分区广泛开展的扶贫工作是分不开的。
不断延伸的扶贫路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由于交通欠发达,恩施州经济发展缓慢,贫困人口比例较大,目前是湖北省唯一被国家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重点贫困地区,下辖的8个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市。到1986年,恩施农村300万人口中仍有21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时刻牵动着子弟兵的心。上世纪80年代,恩施军分区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先后帮助461户住岩洞的特困户和3000多户住茅草棚的特困户搬进了新居。他们还创造性地开展了“1个专武干部带领3个民兵帮助1个特困户脱贫”的“131”扶贫攻坚活动,累计解决了20多万特困户的温饱问题。
从1992年开始,恩施军分区又开展了“1个武装部联系3个经济部门兴办1个村级经济实体”的“131”扶贫活动,兴办村级经济实体350多个,使90多个村摘掉了贫困帽子。
跨入新世纪后,“131”扶贫模式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围绕“1个武装部协调3个以上部门建设1个小康文明村”的目标,恩施军分区又组织开展了新一轮扶贫帮困活动,使79个村整体脱贫,23个村成为脱贫致富示范村。
近年来,军分区党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确定了整合扶贫资源,扩大帮建范围,将扶贫范围由“帮一家一户脱贫”扩大到“帮整村整组脱贫”,将扶贫方法由“给钱给物”转变为“扶智力扶技能”,将扶贫内容由“富粮袋子”转变为“鼓钱袋子”的扶贫工作新思路。在继承传统“131”扶贫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军分区机关协调3个地方部门,联系1个乡,重点帮建1个新农村示范村;1个县(市)人武部协调3个地方部门,帮建一个新农村示范村;1个乡(镇)武装部带领3个直属部门,帮建1个新农村示范组;1个民兵干部带领3个富裕民兵,帮建1个新农村示范户”的新“131”扶贫工程模式,并明确了“2至3年建成10个新农村示范村、100个新农村示范组、1000个新农村示范户”的帮建目标。同时,积极拓宽扶贫渠道,下大力抓好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确保帮扶一村脱贫一村、帮扶一组脱贫一组、帮扶一户脱贫一户,使“131”扶贫工程有了更加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帮扶工作喜结硕果
“多年来,恩施军分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为我州的扶贫开发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恩施军分区始终走在扶贫帮困最前沿,在扶贫开发的战场上,恩施军分区立下了汗马功劳,帮扶工作结下了累累硕果。”恩施州扶贫开发办主任陈平烈发自内心地说。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记载了扶贫工程走过的不平凡道路。
2007年以来,军分区协调州检察院、州妇联、中石化恩施石油分公司等3个单位,带头将恩施市最偏远的高山贫困村———太阳河乡双河岭村作为对口帮扶联系点。军分区司令员赵德利、政委朱志行带领帮扶成员单位领导20余次深入该村调研和现场办公解难,先后协调资金200多万元,帮助村委会建起了办公楼和卫生室,指导村民新发展优质茶叶、魔芋产业1200多亩,2008年该村实现整村脱贫。
来凤县人武部帮助茶园沟村在农村土地流转上做文章,引进桐油生产厂家搞开发,让“小油桐”变成“大产业”,仅此一项全村年收入可达180多万元。
鹤峰县八峰村曾经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军分区和县人武部指导和支持该村走科技兴村之路,先后建起氨基酸药化厂、林产品加工厂、酿酒厂,经过多年滚动经营,发展成为湖北省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全村年经济收入达到2.1亿元。2006年,八峰村进入了“全国十佳小康村”的行列。
有着“鄂西林海”之称的恩施州,是国家“天保工程”重点区域和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但由于当地农民长期有着烧柴取暖做饭的生活习惯,加之垦荒种地,曾一度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在扶贫实践中,军分区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大力推行“五改三建两提高”(即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新农居、建致富园;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提高乡风文明程度)生态家园建设,其经验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恩施模式”总结推广。
为了改善土苗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恩施市人武部率先在沙地乡黄广田村进行“五改三建”活动试点,试点经验很快被军分区推广。几年来,全区人武系统先后帮助联系村群众改水1600多千米、改路900多公里,改厨1.3万间、改厕1.1万间、改圈1.5万间、建沼气池1.4万口等,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在生态家园建设中,咸丰县人武部组织高峰村民兵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活动,使该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跨入“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行列。
三里乡石牌村在建始县人武部的帮扶下,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生态旅游业,被评为“全国生态家园示范村”。
想人民群众之所想
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针对恩施州农村公共服务不足,教育卫生事业滞后,文化生活贫乏的现状,在援建工作中,军分区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入手,改善民生基本服务条件,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进步。
军分区和人武部先后筹资350多万元,援建“八一希望小学”12所。去年初军分区机关还向广州军区政治部争取援建资金50万元,帮助鹤峰县中营乡、恩施市双河岭村新建2所学校。同时,还发动全区现役干部与500多名贫困学生结为“一帮一”助学对子,人均每年资助学生达400元以上。通过各级不懈努力,初步缓解了农村孩子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
此外,军分区、人武部先后积极筹集资金,普遍为扶贫联系村建起了卫生室,协调军地医疗单位捐助医疗器械、药品价值达30多万元;联合地方有关部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全州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达到了
92%以上。军分区机关还经常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土苗山寨义诊,宣讲疾病预防和卫生知识。
为了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军分区、人武部协还同地方有关部门联系,采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输出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等方法,加大对贫困农民群众培训力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明显提高,每年经人武系统推荐转移农村劳动力达2万多人,劳务收入过亿元。
悠悠清江水见证了恩施州军民深厚的情谊。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131”扶贫工程将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