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20日电 (记者 王蔚)20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1369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经济总量比1949年增长287.5倍,平均每年增长1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上海从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畸形发展起来的旧上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国民经济向着又好又快发展的方向稳步迈进。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尤其是从1992年到2007年,上海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近年来,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向开放型、国际化、服务功能齐备的经济中心城市转型,2008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调整为0.8﹕45.5﹕53.7,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一半。
以金融业为主体、贸易业为先导、交通邮电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均衡发展,房地产业与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35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145.9倍。
上海还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明确了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的重点领域,努力形成下一轮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四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作为国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加强。2009年,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
2008年,上海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8170万吨,连续第三年居全球首位。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00.6万标准箱,跃居全球第二位。
由证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构成的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已在上海初步形成。上海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由1991年46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271842亿元。
金融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落户上海的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不断增加。2008年,在沪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数增加到165家,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有57家。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间,上海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仅为60亿元。1979-2008年,上海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达10931.9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2.2%。
高架路、地铁、大桥、越江通道等一大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对外交通初步形成了高速公路为主体、郊区骨干道路为依托的快速交通网络。中心城区建成了以“一环七射八换乘”轨道交通网,黄浦江上相继建成7座大桥、6条越江隧道;已拥有轨道交通线路8条,磁浮线1条;轨道交通营运线路长度达到264.3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637公里。
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2008年,上海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平均浓度由1980年的0.32毫克/立方米下降到0.08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由1980年的0.13毫克/立方米下降到0.05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由2000年的0.09毫克/立方米下降到0.056毫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9.6%。
以环城绿带、城市景观绿地和市中心大型公共绿地为重点的绿化建设大力推进。2008年末,上海全市拥有园林绿地面积34256公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51平方米。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