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没落_东方崛起”:是忽悠,是捧杀,还是世界真的发生了巨大变化?
向松祚
从北京飞到阿姆斯特丹,转机飞往苏黎世,十多个小时,就为到这个美丽的瑞士名城参加“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会议”。读者也可能纳闷:讨论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问题,怎么跑到世界最富裕国家去了?
从北京飞到阿姆斯特丹,转机飞往苏黎世,天马行空十多个小时,就为了到这个美丽的瑞士名城参加“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会议”。
一下飞机,笔者就向前来迎接的会议组织者提出这个问题。对方哈哈大笑,知道我言外之意,并告诉我,会议有200位左右的参与者,新兴市场国家有8个人参加,但都是演讲嘉宾,所以算是一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对话会。会议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四位发言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各两人。
会议第一个演讲者、汇丰银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金的演讲标题赫然醒目—— “西方没落 东方崛起”,他整个演讲几乎全部讲中国的故事,显然,斯蒂芬心目中的“东方崛起”主要就是中国崛起了。
斯蒂芬说,他实在找不出任何理由,能够推测中国经济会陷入低速增长,更不用说停滞了。斯蒂芬概括出五大结论。前三个可以说是“回到过去”,后面两个结论可以说与前些年稍有变化。
第一,由于中国(也包括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将继续维持对美元资产的巨大需求,尽管美联储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财政部无所顾忌大搞赤字开支,全球利率水平还将继续维持低水平。他演示了一个全球资金循环图:“美联储实施低利率—全球流动性过剩—过剩的流动性跑到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累积庞大外汇储备—庞大外汇储备投资到美国资本市场—美元利率(以及全球利率)继续维持低水平”。第二,上述全球资金循环确保过剩的流动性不会触发通货膨胀,因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仍将一如既往为世界贡献廉价产品,遏制全球价格水平上升。第三,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企。
第四,过去10年来,发达国家平均增长速度不到2%,新兴市场国家平均增长速度超过6%,未来,实在看不到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有望达到2%,因此,未来全球增长引擎只能是新兴市场国家(主要是中国)。第五,对发达国家而言,金融危机肯定已经过去,现在需要重视的不是信用危机、流动性危机和破产倒闭,而是企业资产负债表萎缩(Balance Sheet Depression)或去杠杆化(De-leveraging);需要高度重视的不是萧条和滞胀,而是可能面临的长期经济停滞(Staglation)。
接下来的多位演讲者,也是说不到几句话就要提到中国。一位是雅各布·弗兰克(Jacob Frankel),他30多岁出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后来历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主任、以色列央行行长、三十人集团主席、AIG副主席等多项要职,弗兰克说完全同意斯蒂芬对中国前景的判断,只不过对中国人口政策造成的老龄化问题表示担忧。由此,他认为印度未来有可能取代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引擎。另一位是大卫·霍尔,他曾长期担任国际金融巨头高管,后来自己创办咨询公司。霍尔赞同斯蒂芬对中国的乐观态度,不过他认为美国仍将是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说中国取代美国可能为时尚早。
午餐后轮到笔者发言,主持人特别要我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中国高速增长的秘诀究竟在哪里?二是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真的能够取代美国和发达国家、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吗?
10分钟的发言,怎么回答如此庞大的两个问题呢?所以,笔者决定只谈第一个问题。我的基本看法是,中国高速增长至少还要维持20~30年,理由很简单,城市化和工业化一旦启动,就不可逆转。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与别国有很大不同,即分税制度和土地制度共同促成的“地区竞争”,地区竞争加上企业竞争,是中国经济充满活力的秘诀。我特别强调:大中华地区资本市场将快速发展和逐步整合,成为全球最具投资潜力的地区。
发言后的提问此伏彼起。老外们尤其关心我国外储投资多元化、人民币国际化、港币的前途、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账户何时完全兑换,甚至连外汇局最近购买了多少黄金几乎都一清二楚。不过我哪里知道那么多,能回答的就说几句。结果连韩国、印度、巴西嘉宾发言时,听众竟然也频频向他们求教中国问题,搞得他们连连说:我不是中国经济专家,抱歉无法回答!
晚餐时,“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创始人马克·乌赞跑来对我说:真没有想到,今天的会议差不多变成了一个中国经济研讨会。汇丰集团全球资产管理的CEO马克·麦可比也说,会议应该到中国去开。我特地找到弗兰克和斯蒂芬,请教他们到底怎么看中国经济,两人的回答异口同声:找不到任何理由不看好中国。弗兰克特别强调他最近常去中国,怎么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霍尔干脆说自己的太太正在筹划去中国创建医疗游戏网,说全世界找不到更好的市场了。
夜晚,笔者在苏黎世湖畔静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但脑子始终回荡着白天的辩论——“西方没落,东方崛起”,是忽悠,是捧杀,是说笑,还是世界真的发生了巨大变化?(作者系太平洋证券研究所所长)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