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晴晴,这个总爱扎着马尾的80后,继5月海选为社区主任之后,今年8月,又通过“公推直选”,成为南京大行宫社区的“当家人”——社区党委书记。
在7月下旬到8月底这场推进党内民主的试验中,南京市共有363个城市社区通过“公推直选”这一新颖的方式,选出了党组织书记和党委班子成员。
这场全国最大规模的公推直选改革,吸引了4562人报名;通过资格审查的4167人中,1100人参与了书记职位的竞争。
“推选、选谁,我们说了算” 完善退出机制
7月下旬,南京水西门社区的老党员许良凤接到通知:社区党委换届将采用“公推直选”的办法,即由党员公开推荐人选,再从中直接选举党组织书记。公开推荐人选,除了组织推荐外,还增加了个人自荐、党员联名举荐两个方式。“入党30多年,这还是头一回。”她说。
8月25日,水西门社区召开公推大会,由150名社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普通党员、居民等组成的“评审团”对报名人选进行信任投票,从5人中选出了3名候选人初步入选,提交街道工委票决,确定了2名候选人。
8月28日,社区党员选举大会召开。进入决赛的2名人选当场“对决”,126名社区党员投票选出最终人选。
两次大会,两次投票,都让许良凤感到又新鲜又震撼:每次投票前,参选者都要先发表竞职演讲,介绍个人情况和任职打算,并回答现场投票人员的提问;投完票,现场唱票、公布结果。第一次公推之前,5位报名人选的情况还进行了公示。
老党员张长生,组织关系在水西门社区,人住在迈皋桥的儿子家里,每次大会都穿过大半个南京城赶来投出宝贵一票,推荐和选举大会上,有坐着轮椅的老党员,有专门调班或是请假的企业党员,还有在外地务工特地赶回来的,有些居民尽管组织关系不在社区,也主动要求列席会议。
南京市委组织部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市4562名报名人选中,党员群众联名推荐和党员个人自荐共3083人,占67.6%,成为候选人提名的重要渠道。全市363个社区的选举大会,平均到会率达93%,最高的达99%。
公推直选激发了广大党员的党员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了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秦淮区五福街社区直选时,一个党员就这样询问书记候选人:“这次公推直选让我们享受了权利,如果你当选,你怎么继续保证我们的这种权利?”
社区领导结构大大优化 在这次公推直选中,南京市共有443名区级机关和街道机关的年轻干部参加了竞争,经过多回合竞争,有105人当选书记,其中建邺区有6名街道副处级干部“下”到社区。不仅如此,不少驻区单位党员、社区党员民警、物管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的党代表,也通过公推直选进入社区领导班子。
“这是为了通过充分竞争,让更多的社区需要的优秀人才进入社区工作。”南京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士表示。
在紫鑫城社区党委书记的直选大会上,原在玄武区市容局综合管理中心工作的余挺婷以4票的优势击败对手——原社区主任马燕,当选书记。
在紫鑫城社区已经当了5年主任的马燕,不仅工作经验丰富,在社区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余挺婷退伍后一直在市容局工作,处理各类一线矛盾的能力也很强。二人可谓“势均力敌”,这一点从83∶79的得票上就可以看出。
对于这场“险胜”,余挺婷认为自己的市容出生多少帮了点忙。“社区的老旧小区较多,对小区环境卫生的改善愿望十分迫切。马燕在社区工作多年,多少会有得罪之处,而且近期又忙于社区事务,准备不够充分。”
大量优秀机关年轻干部的进入,大大优化了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结构。换届后,南京363个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平均年龄为43.6岁,较上一届降低3.3岁,最年轻的书记只有2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数的六成,比上届提高了23.2%。
扩大党内民主将持续推进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党建研究所所长刘长江指出,南京市在城市社区的这次大规模公推直选,正是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一次具体尝试。过去由党代表选书记是间接选举,这次公推直选把初始提名权、选举权都交给了普通党员,是一个很大进步,“党员的权利得到尊重,党员的责任心、政治积极性就会得到增强。”
南京市近年来一直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试验。2004年,在白下区淮海路社区党委首次进行了公推直选试点;2005年,先后在五个城区的部分社区和江宁区的土桥镇开展试点;2006年,在高淳县的所有镇进行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公推直选试点;这次又把试点扩大到8个城区,涉及7万多党员。可以说,从局部试点到面上推广,从具体工作到制度安排,公推直选已经成为南京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化选择。
刘长江认为,党内民主扩大化,已是大势所趋。公推直选在基层经过试点逐步完善后,还应继续向上一级如街道层级推广。此外,公推直选目前只是解决了“选举产生”的问题,干部选出来后,如何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督,督促其兑现承诺,还需要完善配套制度。
本报记者 郁 芬 (来源:新华日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