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中国城市无车日。但走上马路,你绝对不会见不到正在行驶的汽车,而且车不见得会比平时有明显减少。据报道,8月底至9月中,北京已经连续三周净增机动车超过1万辆。买车
就是为了开,以这样的增速,要想“无车”岂非痴人说梦?
好在这只是一个口号,一种提倡,希望大家选择公交、地铁、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保护地球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话虽不错,可如果缺少现实利益的支撑,恐怕这种靠觉悟解决问题的思路终究难逃沦为空想的命运。
人类对车的追求,古已有之。古有孟尝君的食客冯谖慨叹“出无车”,要求主人“配车”;今有坐奔驰开宝马,象征地位和权力的超值享受。从脚力到畜力,再到机械动力,交通工具的变化勾勒出人类科技水平的进步轨迹,人类社会也因此更加繁荣发达,人们也因之获得更多自由和舒适。汽车的出现是工业文明的象征,也是现代化的起点。中国的和平发展、民族复兴,跳不过也绕不开这个基点。
凡事有利就有弊。汽车文明千般好,可不断增多的汽车让石油消耗、尾气污染、道路拥堵成为社会问题,一时间汽车成了千夫所指。但汽是工具,车本无罪,结果似乎只能是用车的人“罪过”。
汽车工业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部门,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国家鼓励汽车生产、销售的产业政策明确清晰。为什么到头来开车的人又成了罪魁祸首?撇开公车泛滥和私用的公共权力管理问题,这样的逻辑讲不通,说明汽车使用中出现的新问题只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发展中的问题只能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妄图开倒车放弃汽车,或是怨天尤人、异想天开,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零排放、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的研制和推广,让人类看到了克服汽车弊病的希望。城市规划趋于科学合理,交通管理不断改进,信息化程度快速提升导致办公方式改变等因素,都会让道路拥堵逐步缓解。汽车时代的发展空间,让人们依然可以充满乐观。
当大街上跑的车都是零排放,化石能源时代已经作古,或许人类出行将迎来颠覆性变化。到那时又会出现什么新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生命的有限性决定了未来总会有超出我们预想的变化。未来的不确定性给了人类不懈努力,运用聪明才智解决老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动力。对未知的好奇,对自身命运的思考,驱动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乃至生活方式的创新。新问题促进新思考,新思索催生新办法。如此周而复始,人类一步步从昨天走来,向着明天迈进。正如忧天的杞人被人嘲笑,夸张的行为艺术也解除不了地球面临的能源短缺、温室气体增多的威胁。但正如所有行为艺术,引起反思、激发警醒,希望更多人关注习以为常却业已存在的问题,或许这才是“无车日”存在的现实意义。
《天下杂谈》是新华网言论频道的一档杂文类栏目,我们希望用这档栏目为高水平的杂文作者和网友们搭建一个互动平台,让大家共享笔会之乐。真诚欢迎各位网友投稿,投稿邮箱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