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看起来平淡而乏味的实验,在沈荣显眼中却是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 |
赵明地 本报记者 蔡廷伟/文
向更为险峻的高峰攀登
艾滋病是另一种由慢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1984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发现艾滋病病毒粒子与马传贫病毒非常相似,有一个共同的进化之源,二者的相关性成了慢病毒的研究热点。二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组结构、复制方式和相似的蛋白种类及功能,而且两种病毒传播方式也相同。因此,马传贫疫苗的研制成功蕴含着关于慢病毒——艾滋病病毒免疫保护机制的重要信息,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1990年,针对沈荣显的研究成果,美国《纽约时报》以大篇幅报道:“中国马传贫疫苗的研制成功,给艾滋病预防带来希望……”虽然如此,欧美大多数科学家的艾滋病疫苗的研究方向仍然主要以基因工程为研究方法,集中研制基因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等,历时十多年,耗费了几十亿美元,均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世界各国科学家不得不回头审视十多年的艾滋病疫苗的研制策略。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项目组在1993年召开的会议上,经过18位科学家重新审视艾滋病研究历史与策略,明确提出了加强艾滋病减毒疫苗的研究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而他们提出的近200项关键性技术问题,在中国马传贫减毒疫苗的研究过程中,基本都已得到了解决。
不久,美国国立卫生院官员宣布放弃由病毒蛋白制备的几种基因重组疫苗。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研制艾滋病疫苗的策略已趋于走减毒疫苗的道路。但是,在世界上这种病毒的减毒疫苗技术为中国所独有。因此,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纷纷寻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合作,以期研制艾滋病疫苗。
1997年,在沈荣显的推动下,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与美国、荷兰等三国四方达成了《关于中国马传贫减毒疫苗致弱与保护及免疫机理的国际合作研究协议》。这项合作协议不仅把马传贫疫苗推向世界,而且为艾滋病减毒疫苗提供了动物模型;古巴、巴西、阿根廷、美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纷纷来电来函,要求用中国的疫苗做试验,以便大批购买;与此同时,国外一些从事生物制品开发的公司看好了中国的马传贫疫苗,欲与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合作开发……
1999年初,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进行合作,联合成立了艾滋病参比研究室,沈荣显率先提出了以马传贫疫苗研究路线为模式的“人—猴艾滋病毒嵌合克隆”为基础的新型艾滋病毒疫苗发展策略。2006年,在各国支持下,沈荣显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科研小组进行实施。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高度创新的课题,有可能成为人类艾滋病疫苗研究成功的突破点。
如果说,沈荣显院士发明的马传贫疫苗,是人类对付慢病毒病的一个丰碑的话,那么这项成果对于研究艾滋病疫苗来说,其意义将更加深远。因为它对慢病毒病的免疫预防等研究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依据,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科学意义和学术水平。但沈荣显院士一再声明,马传贫疫苗只是给艾滋病的预防带来希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不要过分夸大马传贫疫苗的作用。他说:“希望在有生之年,为艾滋病疫苗研究开个好头。”
鉴于沈荣显院士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为我国兽医科学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2002年,他被光荣地评为黑龙江省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该奖项自设立以来的第一位获得者。而50万资金重奖一位科技人员,这在黑龙江省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沈荣显院士接过最高科技奖证书时十分激动。他清楚这沉甸甸的荣誉是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片诚挚之心。“这不是奖励给我一个人的,是我们科技人员的共同荣誉。”沈院士谦虚地说,“任何一个科研成果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它需要科技人员共同努力,这个奖励属于所有默默无闻、埋头钻研的人们。”他还动情地说:“荣誉只能代表过去,说白了是虚的东西。现在我只想踏踏实实地做点实事,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加快人类攻克艾滋病的科研进程;倾自己毕生所学,为我国的兽医领域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老人的声音充满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激情。
现在,已近85岁高龄的沈院士除指导研究生工作外,还坚持每天到实验室,一丝不苟地亲自动手做实验。同时,他还不顾年事已高,常常到外地出差。
让我们引用沈荣显院士在2006年召开的“中国消灭牛瘟五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回首往昔时说过的一句深情话语,祝福这位一生热爱和献身兽医事业的中国科技工作者终能达成心愿——“逸豫富贵非吾志,请缨战斗分国忧。发扬当年牛瘟防疫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就没有送不走的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