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电影大师波兰斯基诱奸幼女事件的真相

来源:新世纪周刊
2009年09月29日17:56

  电影大师波兰斯基诱奸幼女事件的真相

  是臭名昭著的花花公子,还是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30年间,美国人对于波兰斯基性丑闻的态度,有着微妙的变化 罗曼·波兰斯基,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导演,曾拍出了悲天悯人的二战题材电影《钢琴师》,并以此片获得2003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然而,他却无法亲临颁奖现场,手捧小金人,享受人生最辉煌的一刻。

  原因是,1977年波兰斯基在好友杰克·尼科尔森家里,诱奸了13岁未成年模特儿萨曼莎·盖里。他花了42天进行辩解,当听说法官发誓要关他100年时,波兰斯基在候审期间偷偷逃往巴黎。自此30多年,再没回到美国。波兰斯基至今仍是美国警方的通缉犯,一旦踏进美国大门,就会被押送进监狱。

  多年前的丑闻,随着2003年波兰斯基缺席奥斯卡,被《洛杉矶时报》重新翻了出来,这引起了女导演玛莲娜·泽诺维奇的注意。她将波兰斯基的故事以纪录片形式搬上了大银幕,名为《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以及被渴望的》。

  泽诺维奇表示,该片并不是为波兰斯基开脱,只是想证明人们之前所看到的,并不是真相的全部。“在这个案件中他确实受到了司法系统不公正的对待。”通过调查,赞诺维奇发现,案发当年双方律师以及公诉人都已达成庭外和解的共识,觉得“缓刑已是足够的惩罚”。而法官劳伦斯·里特邦德却因受到媒体舆论的影响,认为“绝不能在外界面前表现出对名人犯罪的丝毫软弱”,坚决把波兰斯基投进监狱。

  《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以及被渴望的》获得了“2008圣丹斯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剪辑奖。全球首映的第二天,美国HBO电视台就买走了北美放映权。随着2008年6月9日影片在HBO播出,美国公众对波兰斯基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同情。人们甚至觉得,法院应当重审当年的案件,而此片很可能影响当地法院的判决,还波兰斯基一个自由身。

  丑闻背后

  《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需要的》始于波兰斯基接受英国记者采访的档案片。他说,自己就像是一只老鼠,被别人玩弄着,跑来跑去。

  受害人代理律师道格拉斯·达尔顿、公诉人罗杰·古逊在沉默多年后,也在片中将当时的场景描述成了一场“超现实主义的戏剧”。二人回忆,当时的媒体对波兰斯基怀有偏见,认为他一向目中无人,行为放荡。

  法官里特邦德为了取悦媒体,一次次说服大家要严惩波兰斯基,以证明审判的公正、公平。同时,很多与本案无关的司法人员,利用私人关系向法官建议:“看他那幅德性,早就该被送进监狱。”

  形形色色的流言蜚语,无处不在的小报记者,每个人都在道听途说,每个人都在以讹传讹,中伤与诽谤主导了法官的审判。今天来看,波兰斯基的罪行显然是被夸大了。以至于公诉人古逊在纪录片中也坦言,当时的情形下,波兰斯基的逃亡“ 并不意外”,或许那是他唯一的选择。

  法官里特邦德在1993年去世,这对《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以及被渴望的》而言是个遗憾,没人能说清他当年的真实想法。波兰斯基本人也没有接受导演的采访。或许30多年来,每家媒体对这件事的细节报道都不相同,让他实在不想再去争辩什么。

  波兰斯基早年出过一本回忆录,在书中他曾谈及此案。他认为,与13岁少女萨曼莎·盖里发生性行为,实属“两厢情愿”。“那时,她的身体已发育成熟,看上去有20多岁,且在性观念上极其开放。”

  如今44岁的萨曼莎,也出现在了泽诺维奇的纪录片中。当然,她否定了“两厢情愿”的说法,仍坚持自己是服用了波兰斯基给她的香槟和药片之后变得昏昏沉沉才和他发生性关系。但她表示,自己早已原谅了波兰斯基,并支持“他有权作为一个自由人重新回美国来”。

  在片中,导演泽诺维奇并没有对“强奸幼女案”提出明确结论,她只是尽量多地提供事实:波兰斯基是谁,他做过什么,没做什么。至于他究竟是一个逃避法律制裁的胆小鬼,还是一个犯过错误的伟大导演,看过影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评判。

  旧伤和阴影

  波兰斯基之所以不讨媒体和法官喜欢,全因他有个放荡不羁的坏名声。

  作为电影导演,他从不讳言性爱是他创作的源泉。在他所写的回忆录中,几乎每五页就会出现一个不同的女人。他由衷地赞美她们的身体,记录与她们相处的点滴。在波兰斯基看来,这和道德败坏丝毫扯不上关系,可在外人眼里,这个不足一米六五的小个男人,绝对是个行为不端、荒淫无度的风流鬼。

  人们对波兰斯基的不满,随着其妻子、女演员沙伦·泰特的遇害,变得越发强烈。1969年8月9日清晨,清洁工查普曼太太一如既往地来到波兰斯基在美国郊区的豪宅进行打扫,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呆了:怀有8个月身孕的沙伦被人开膛剖腹,挖出的婴儿被放在地板上。凶手还用她的鲜血在墙上涂写了“PIG”等侮辱性字眼。遇害的,还有波兰斯基的4位好友。而正在伦敦筹备新片的波兰斯基逃过一劫。

  根据调查,事发原因是该寓所的前主人与邪教组织“曼森家族”有过节,但媒体却将矛头指向了波兰斯基,称其执导的《罗丝玛丽的婴儿》中笃信天主教的主人公最终生下撒旦的儿子,是对上帝的公然冒犯;片中的魔鬼家族启发了邪教领袖查尔斯·曼,间接造成了血案。

  沙伦的死给波兰斯基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悲痛。他甚至想到,邀请李小龙教他些中国功夫,以排遣伤心。波兰斯基最初认识李小龙,也是通过妻子沙伦,那时李小龙在沙伦主演的《勇破迷魂阵》中担任武术指导。据说,波兰斯基付给李小龙的学费十分昂贵,每小时250美元,这个费用在当时世界武术教学史上都算创下了纪录。

  倘若中国功夫真有疗伤的作用,也就不会有之后的故事了。多年后,波兰斯基坦言:“沙伦的死给我带来巨大震撼,处在这样的境地,有些人会寻求毒品或酒精的麻醉,有些人会寻求宗教的庇佑,而我最终选择了性爱的安慰,以忘记痛苦。”

  妻子死后,波兰斯基曾与多位女星闹出绯闻,他成了报上花边新闻的主角。不难想象,当强奸幼女案一经曝出,波兰斯基的局面有多被动。这个男人,早已被舆论定了性。

  1978年2月,也就是强奸案发生的第二年,波兰斯基登上飞往巴黎的飞机,自此之后,再没有回到美国。然而,美国媒体对他的风流韵事却一直念念不忘。2002年7月号的《名利场》中,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波兰斯基于1969年8 月在纽约伊莱恩饭店对瑞典模特儿贝蒂·特莉进行“性挑逗”的全过程。根据报道所述,事发前数日,沙伦刚刚遇害。

  这一次波兰斯基通过“视频连线”出庭指控《名利场》恶意诽谤。当法庭出示当年凶案现场的照片时,他止不住悲痛落泪:“多年来,我的生命就像被中止了一样。”

  无数人为波兰斯基作证,其中就有沙伦的妹妹黛布拉。她回忆:“惨案发生后,他沉默得可怕,完全无法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独立行走。”在这样的状态下去“性挑逗”一位瑞典名模,显然难以成立。

  法庭最终判决《名利场》杂志败诉。或许,在打这场官司之前,波兰斯基就预料到自己将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他不得不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那些数不清的“随意性行为”,大家也会自然而言地谈到那起诱奸案。之后,他会再次成为人们的谈资,为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专栏作家提供话题。

  英国广播公司BBC将波兰斯基的这次行为,称作“有勇无谋”。而他本人却始终坚称,无论付出何种代价,这场官司都要打。“多年来,关于我的不实传言被印成黑底白字。大多数我是置之不理的,但这一次令我忍无可忍。它深深伤害了我的感情,玷污了我对沙伦的记忆与追思!”

  是臭名昭著的花花公子,还是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外人如何评价自己,对于70多岁的波兰斯基来说,早已不重要了。或许,他的底线就是他对妻子沙伦的爱,而他也始终相信“我的朋友以及我生活中的女人,对我自会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当年扬言被勾引的瑞典模特,在前些年也终于承认,波兰斯基并没有勾引她,只是盯着她看了很久,“可能我的面孔让他想起了死去的妻子”。

  劣迹背后的黑暗旅途

  直面妻子遇害,并非是波兰斯基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1933年8月18日,他出生于巴黎一个犹太人家庭,不久,法国兴起了反犹、排犹浪潮,波兰斯基一家迁回波兰老家。

  二战爆发那年,波兰斯基才6岁。他跟着父母被赶进了犹太人隔离区。最后父亲找到一个死角,用钳子剪断铁丝网把他偷偷塞了出来。随后父母被送进了集中营,而他的母亲则惨死在集中营的毒气房内。

  波兰斯基成了孤儿,从7岁开始,他就在波兰农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几个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中寄宿。他卖过报纸,当过学徒工。最后,进入波兰国家电影学院学习。1962年,他编导了长片处女作《水中刀》,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好评,并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影评人大奖。

  之后的几年,上帝开始眷顾波兰斯基。《冷血惊魂》与《荒岛惊魂》为他赢得了业界的好口碑。在生活中,他也遇到了美丽的妻子沙伦。1968年,他正式进军好莱坞,推出影片《罗丝玛丽的婴儿》,此片被美国《娱乐周刊》评为“有史以来最恐怖的25部电影”第9名。

  然而,幸运只是短暂的。波兰斯基的人生注定被噩梦缠绕。先是遭遇丧妻之痛,之后被控强奸幼女流亡欧洲。随后的两部作品《苦月亮》、《苔丝》,虽都有出彩之处,但媒体关注的却还是波兰斯基的丑闻,而不是他的导演事业。

  直到2002年的《钢琴师》,波兰斯基才迎来了事业的再度辉煌。他把儿时的所见所感,全部融入片中。电影里波兰犹太人被纳粹德国屠杀的情节,对他来说不仅仅是电影,更是血淋淋的亲身经历。

  波兰斯基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当他从集中营逃出时,一位站岗的波兰警察“不露声色地点点头,示意我们可以出去。我们拔腿就跑。‘不要跑,慢慢走。’波兰警察喊道。我们照他说的做了。”这句救命真言“不要跑,慢慢走”,后来就被他加入到电影里。

  这部蕴含了波兰斯基无数心血的《钢琴师》一面世,便赢得了各方的高度赞誉。好莱坞好像也完全原谅了波兰斯基,给了他一个奥斯卡奖。颁奖礼上,当哈里森·福特念出波兰斯基的名字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喝彩,连竞争对手马丁·西科塞斯也拼命鼓掌。业界用自己的方式欢呼这位充满争议性的导演回归。波兰斯基在巴黎通过卫星电话向美国同仁表示了感谢。

  颁奖前夕,当年强奸案的受害人萨曼莎,曾在《洛杉矶时报》上撰文劝告奥斯卡评委:要以艺术来评价波兰斯基的作品。她说:“我相信波兰斯基和他的电影应该得奖。这和他曾经对我做过的事情是没有关系的。”萨曼莎的说法,刚好代表了美国民众这些年来对于波兰斯基态度的转变。以至于《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以及被渴望的》在HBO播出后,才有如此大的呼声要求为这位导演昭雪平反。

  美国人不再要求艺术家德艺双馨,伍迪·艾伦和他的养女同样有着不怎么纯洁的传闻,可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去评价艾伦的电影,阅读他的小说,对他顶礼膜拜。大师们的私生活是单纯还是糜烂,在美国人眼里,那完全是艺术以外的另一回事,该另当别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