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篇 “经过60年奋斗,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学科体系较为完备、科技人力资源世界第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科技大国。”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说,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党中央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科技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飞船
增强国家实力,振奋民族精神
1964年10月16日,举国欢腾、世界瞩目:这天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新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令国人振奋的消息相继传来: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971年,杨振宁博士首次回国,当他从挚友邓稼先那里得知“两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消息时,禁不住泪流满面……
改革开放以来,航天科技不断实现新跨越,服务于国家发展、探索宇宙奥秘: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降落;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向世人宣告: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开启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新里程……
科技强则国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极大地增强了国家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进!
从“曙光”到3G
支撑经济发展,带动产业跨越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一家公司从国外引进一套高性能计算机,安装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机房里面,钥匙只能由外国工程师控制!而今天,我国自行研发的“曙光”、“银河”等同行携手作战,夺回了国内高性能计算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工作者着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带动重大产业跨越发展:
去年全国国家高新区的营业收入超过65000亿元,高技术产品在全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达到30%,平均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万人专利授权数30.7件,直逼美国硅谷;
我国自主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打入日本和西方市场。由中科院化学所发明的新一代打印制版技术——基于纳米材料的绿色印刷制版技术,将迎来印刷技术的第三次革命;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通信技术被国外公司垄断。而今,华为、中兴等创新型企业的产品已占据国内市场的主要份额。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被国际电信联盟确定为3G的三大标准之一,已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高性能宽带信息网、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伴随着一项项重大创新成果的开发应用,“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大步挺进!
从杂交稻到甲感“苗”
保障健康安全,提升生活品质 1994年,一位美国学者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在华夏大地的稻田里,农民打扮的袁隆平院士从容作答:中国不但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能支持兄弟国家!
让科技成果惠及亿万群众,是科技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应对突发事件,科技工作者都交出了亮丽的答卷:
1950年,我国水稻亩产不足200公斤,现已提高到800公斤,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推广高产的杂交水稻;
2008北京奥运期间,我国自主研发的595辆环保新能源汽车实现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行;
去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幅幅清晰的卫星遥感图片,为抢险救灾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
今年甲感袭来时,科技工作者仅用50多天就生产出疫苗……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被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科技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展望未来,李学勇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机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切实贡献。”
教育篇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国家兴旺,教育奠基。60年来,我国教育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人间奇迹;60年间,教育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数以千万计的人才也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命运。
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我国教育实现了一次次历史跨越,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学机会更多
“学有所教”,理想成真
2008年9月1日,我国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这一天,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龙峰开心地笑了,“不管城乡,所有娃儿都准时来到学校。”
在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千年来“学有所教”的理想实现。
从新中国诞生起,我国政府就把提高民族素质、普及义务教育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明确提出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新千年伊始,中国向世界兑现承诺: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我们用不到2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历程!
为缩小东西部和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国家先后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两免一补”工程。到2007年底,“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全国“普九”人口达99.3%。
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始于世纪之交的变革为很多人的人生带来转机。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使我国高等教育阔步迈入大众化时代。2007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2700万人,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为莘莘学子提供了向世界学习的机会。我国出国留学规模由1978年的860人发展到2007年的14.45万人。
求学选择更广
基本确立,现代体系
今年开学,从湖北省随州市中学毕业的李晓琳没有读普通高中,而是选择了当地的职业技术学校。“我愿意掌握一门技术,以后就业方便。”据了解,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4年超过95%。
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007新学年,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了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同年,师范生免费教育开始在6所师范大学试行;今年起,全国农村中职教育逐步免费。
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一直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到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达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迅速,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当前,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确立。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达2.6亿,其中1.6亿学生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19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中,有85%以上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学校;830多万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有73%以上升入高等学校;还有100多万硕士研究生和24万博士研究生。此外,每年还有1亿多人次接受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培训。
教育发展更好
人力资源,建设强国
最新国家科技奖励数据表明:近5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3项,占全国总数55.4%,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08项,占全国总数55.7%。“可见,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两院院士王越告诉记者,近年来“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为我国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1999年,素质教育纳入国家重大政策范畴,丰富了教育方针的时代内涵。2001年又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些年来,通过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新课程改革,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质量工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60年教育巨变,还体现在教师数量和素质的明显提升。1949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仅为93.5万人,2008年增加到1375.4万人。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经过60年发展,我国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让孩子们上好学的新阶段、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
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教育再次蓄势待发!
(责任编辑: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