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天津日报

时代反光镜(组图)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2009年10月02日08:24
1949-1958

  粮票、布票

  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奇缺,求大于供,只能采取凭证分配的办法。那时,中国人有了粮票才能在街上买吃的。从1954年中国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1955年到1982年共印制了9种年版33枚全国通用粮票。布票是中国供城乡人口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票证,中国对布匹购销实行统一管理及保证布匹按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1954年开始实行。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商品供应的充足,粮票、布票等之类票证逐渐失去其原有功能。1993年,中国取消粮票制度,这是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自此,粮票淡出人们的视野,转而成为收藏界的抢手货。

  三联单

  “三联单”就是个人、单位和医院三个单子联在一起的结算凭证,即:你看病时,单位卫生室给你一份三联单,上面有个人的信息和单位编号。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三联单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去医院看病不带钱不带支票,带一份三联单就可以了,费用单位全包了,个人全报销,子女报50%。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而三联单就是在这种计划经济公费医疗保障制度背景下的产物。

  布拉吉

  1956年,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城市中最亮丽的风景。

  1959-1968

  工农兵学员

  1966年到1971年大学停止招生。1972年到1976年,变成推荐上大学。大学新生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这就是“工农兵大学生”的由来。1977年在全国高考恢复之后的头三年,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仍然有大量的工农兵学员。直到后来大学基本上是从高中直升,这个时候的大学生才不叫工农兵学员。

  老三届

  老三届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在中学的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他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全部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小人书

  小人书又叫连环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1949年后连环画发展进入高潮期。这时的小人书大多以土地改革、爱国增产、抗美援朝、宣传宪法、婚姻法等国家大事为题材。连环画的黄金时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九十年代开始,小人书的收藏逐渐升温。

  1969-1979

  知青

  全称为知识青年,指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上山下乡的目的地很多,包括云南、贵州、湖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他们的青春献给了广大农村和祖国边疆。1976年“四人帮”垮台后,知青上山下乡的运动也就停止了。知青成为一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1969-1978

  的确良

  上世纪70年代末,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岁月里,“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40年前流行的说法还有“的确凉”。“的确良”是涤棉布的俗称,是一种化纤织物,直挺不皱,易染色、洗后免烫快干,尤其是印染出的鲜亮效果给当时的人们一个巨大的视觉冲击。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的确良”的风靡一时,代表着黑灰蓝时代的终结。尤其谈恋爱阶段,男士给女朋友送条“的确良”裙子,不亚于现在送一只限量版卡地亚手镯。

  劳动布

  1978年前后,流行一种叫做“劳动布”的深蓝色布料。为了好看,姑娘们会把布料放到开水里烫,目的就是要让布料掉色,变成浅蓝色。用烫过的布料做成衣服后,再把没有烫过的布料剪成方方正正的补丁,缝在裤子的膝盖和屁股上,一是为了美,二是为了耐穿。

  练摊儿

  在马路边摆摊做小生意。产生背景:上世纪70年代末,大量返城知青回城后找不到工作,于是冒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开始在马路边摆摊做小生意,成就了“文革”以后中国第一代个体经济。

  大锅饭

  “大锅饭”是对分配领域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和概括。1958年开始,农村中出现把小型农业合作社并为大社的热潮,受到毛泽东的肯定和支持,并于8月被定名为人民公社。公社是农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实体,在人民公社内,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贫富拉平,平均分配,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在公社控制之下。每到吃饭时间,各家老少一起到集体食堂吃大锅饭。

  1979-1988

  万元户

  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播发通讯《雁滩的春天》中首次提出了“万元户”这一概念。很短的时间内,“万元户”的叫法在全国流行开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普通工人每月工资仅有几十元,提起“万元户”,人人都羡慕不已。“万元户”这个词的产生,并在大江南北迅速流行,印证了当时人们在改革开放初期,致富的强烈渴望及其所产生的空前喜悦,折射出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财富观念的深刻变化。

  假领子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相对匮乏,纺织品一般凭票供应,于是假领子应运而生。假领子其实是真领子,但它不是一件真正的内衣服装,只是一件领子而已。它有前襟、后片、扣子、扣眼,只保留了内衣上部的小半截,穿在外衣里面,足以以假乱真,露出的衣领部分完全与衬衣相同,所以美其名曰“假领子”。

  蛤蟆镜

  蛤蟆镜,墨镜的一种,大镜片,浅颜色,挡风养目,防晒遮阳,上世纪80年代在城市青年中风靡一时。上世纪80年代初,一部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下来的人》,剧中主人公经常戴着一副蛤蟆镜,受到了不少青年的热烈追捧。蛤蟆镜等装扮动摇了中国人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成了年轻人流行文化里最初的冒险,“引领时代新潮流”。

  四大件

  上世纪80年代家中流行“四大件”,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和录音机。当时,这是对小康生活的诠释。改革开放之前,人们还只希望拥有手表、自行车、半导体、缝纫机;改革开放至上世纪9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已成为生活必需品。

  个体户

  个体经营户是指除农户外,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营单位。改革开放初期,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指导下,一批接一批的城里人从事个体工商业或者开公司。有了党和国家的政策作保证,人们不再担心被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也不再担心劳动所得会化为乌有。

  1980年12月11日,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行政

  管理局领到了一份特殊的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让她想不到的是:这张用毛笔填写并附有像片的营业执照,竟然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她本人则成为“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

  下海

  “下海”一词是在中国刚开放时的用词,意思就是做生意。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改革的浪潮冲进城市,市场经济开始繁荣,一个新的自由空间正在出现。一些人放弃铁饭碗、停薪留职,到特区去、到合资企业去、经商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转而到这一新的空间里创业经商、谋求发展,这样的行为被称作“下海”。

  倒爷

  在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过渡中,双轨制诞生了。同一种商品,存在计划内、外两种价格,高额差价也催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倒爷”。通俗说法就是指某人在a地以低价买入,在b地以高出买入价卖出。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一直到1992年,我国实施全面的市场经济之后,中国的“倒爷”风才偃旗息鼓。1997年《刑法》修订取消“投机倒把”罪名后,“投机倒把”这个披着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字眼已淡出历史。

  春晚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歌星影星会聚,相声小品同堂,把中国人搞得如痴如醉。在娱乐单调、电视节目匮乏的时代,看春晚成了人们大年夜必不可少的一道精神“大餐”,春晚从此成了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如今每年除夕夜的20:00,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

  BP机

  寻呼机也叫BP机、传呼机、BB机,简称呼机。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P机进入中国。1995年下半年开始,传呼业务在手机强大的攻势下,逐渐败下阵来,传呼用户开始不再增加。1996年出现下滑,用户减少,传呼台数量也急剧下降。

  卡拉OK

  “卡拉OK”是一种伴奏系统,演唱者可以在预先录制的音乐伴奏带下参与歌唱。给歌唱爱好者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愉悦。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出现了歌舞厅。卡拉OK闯入中国的时间较晚,但是发展却很迅速。

  打的

  这个词语并不是现代汉语中本来就有的词语,而是源自粤方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租车这一新事物也成为内地社会生活的需要,“搭的士”的说法传到内地却成为“打的”,那么,这“搭”和“打”的一字之差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可能与“搭”、“打”的音义有关。

  打工族

  改革开放后,随着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农村一些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土离乡,来到南方发展,由此出现了“打工”一说。打工者对广东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群体也在不断地壮大。现在,全国许多城市都活跃着“打工一族”的身影。

  朋友,你可曾还记得那高高擎起的红灯?可曾还记得那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豪迈?可曾还记得那上山下乡时的激情?来吧,让我们一起推动这些小小的铁环,顺着它们的轨迹,去追寻那些曾经属于我们共同的回忆……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符号,它们记载着一个时代的特色,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一个小词语,能折射一段大时代。

  一种新流行,能形成一股强“季风”。

  新中国60年,百姓生活里创造了太多的流行。曾经的时尚,就是曾经的时代“反光镜”,曾经的流行,就是曾经的观念“脚注本”。

  打开60年的百姓流行词典,我们发现其中记录的是生活变迁的轨迹,脚注的是观念更新的经历。

  从布拉吉到牛仔裤,从推铁环到上网……“流行词典”的丰富,昭示的是人们富裕了,并正在富裕着,人们视野开阔了,并正在开阔着,人们观念更新了,并正在更新着。

  于是,一个蕴含富足与创造、修养与文明的时尚,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渐成流行。

  从流行语中发现变迁,从时尚潮里体味观念,在变迁与观念中,我们看到的是富强中国、文明中国的社会图景。(林楠/文)

  ·

  流

  行

  国

  中

  经

  典

  忆

  记

  (刘斌 闫平 李全馨搜集整理)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