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壮观恢宏大阅兵(图)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0月02日12:54
这是举世瞩目、庄严祥和、亿万中国人为之自豪的日子。

  2009年10月1日,上午10时9分,诸军兵种列阵长安街,精悍的将士肃穆集结,与人民武装警察、预备役和民兵队伍一道,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的检阅。“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一遍遍响彻天空。

  10时37分,震撼人心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千人军乐团高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徒步方队、装备方队以雷霆之势行进在宽阔的长安街。

  11时10分,天安门上空,15型151架飞机分成12个梯队,携雷裹电,气势如虹。人们的目光被天空所吸引,世界的目光被中国的空中力量所吸引。

  “这是一场具有中国特色、富有中国气派、振奋民族精神、展现时代风采的阅兵盛典。”

  ——国庆60周年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房峰辉

  这是一场特殊时刻进行的阅兵。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在危机中奋力前进。胡锦涛主席对阅兵提出了“隆重、喜庆、节俭、祥和”的总要求。军委总部和阅兵领导小组明确了“一流的组织领导、一流的武器装备、一流的训练成果、一流的精神面貌”的目标。

  作为新世纪的第一次大阅兵,一个个“第一次”被纳入到阅兵总规划之中。

  第一次,全部阅兵装备都是国产的。其中,52型主要装备90%是首次参阅。

  包括预警机、新一代战车、新型雷达、无人机和卫星通信等先进的信息化装备出现在天安门地面、空中的时刻,共和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风貌,又一次让人激动!

  第一次,有特种兵方队出现在阅兵方阵中。这支组建于上世纪90年代,先后完成过“北线联合”、“利剑—98”、“联合—2000”、“挥戈—01”、国家反恐演习、2008奥运安保支援等90余项重大任务的部队,是全军特种部队的优秀代表。

  第一次,有空军首批战斗机女飞行员驾驶国产歼击机教练机,组成教练机梯队飞越天安门广场,完成了难度极高的4机前后左右间隔15米编队飞行。阅兵式上,机群编队拉烟飞过天安门,一起为新中国六十华诞献上了最美丽的“五彩哈达”……

  阅兵结束回到驻地,第一次参加阅兵的武警装甲方队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生何时最辉煌?”只听大家一起回应:“我们的今天最辉煌!”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的家庭很温暖、很雄壮、很美好!”

  ——三军女兵方队中来自海南三亚的黎族姑娘兰小练

  以56个方队阅兵,有着一个吉祥的寓意:56个民族是一家。

  当第十一个方队通过天安门前的时候,观礼的人群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一支英姿飒爽的队伍,朝气蓬勃的队伍。

  378名队员,分别来自汉族、满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壮族、黎族、瑶族、藏族和羌族等10个民族。

  来自白求恩军医学院的羌族姑娘秦玉艳是四川北川人,大地震中她失去了7位亲人。刚做完手术、身体虚弱的秦玉艳得知挑选女兵方队队员的消息时,立即递上请战书:“请允许我代表羌族儿女,代表北川儿女,代表灾区儿女,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激之情!”

  兰小练是海军陆战队队员,因为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身上的关节多处受伤。站军姿时间稍微一长,关节处就针刺般疼痛难忍,但她从未因病痛请过一次假。回忆正步走过天安门前的感受时,她说:“怪了,我怎么就没感觉到疼呢?”

  8月31日,中外记者来到阅兵村空军某方队。一外国记者为一辆战车的4名战士拍照,没想到他们竟然来自4个民族!车长吕英鹤,吉林满族人;炮手周光银,湖北土家族人;乘员杨平川,贵州苗族人;驾驶员朱石峰,湖南汉族人。

  我们就是姐妹,我们亲如兄弟!

  “大家庭”中的“一家亲”,也常让人体会到别样的感动。

  程志强与朱振华,是阅兵村里最让人瞩目的“一家人”。程志强现任北京卫戍区副参谋长,也是此次国庆首都阅兵徒步方队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国庆35周年阅兵中,程志强手擎“八一”军旗,在两名护旗战士的护卫下,第一个通过天安门。

  今年国庆,他的女婿——三军仪仗大队二中队中队长朱振华,引领受阅方队,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一对父子兵,两代擎旗手。他们在传承一种使命与责任。

  “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为能够奉献而光荣!”

  ——女民兵方队领队张晓菲

  女民兵方队走过来了。长安街上有人高声喝彩。掌声如潮。

  这是由北京市朝阳区在编女民兵遴选抽组而成的女民兵方队。她们平均年龄21岁,最大的29岁,最小的17岁,其中有公务员、打工妹、教师、护士,还有大学生“村官”、舞蹈教练等,甚至还有张元元这样的女“海归”。

  爱美,是女性的天性。然而,从两位领队到每个队员,她们的皮肤变得黝黑,脸上的黑斑也在长期日晒中显现。

  这就是21世纪的中国女性。美丽,与她们的奉献同在!

  在阅兵村,有一对年轻夫妻。丈夫宋海森是方队唯一的训练参谋。妻子王国娟曾是国庆50周年阅兵女兵方队队员。10年后的今天,她再次返回阅兵村,身份已是中队的教导员。两个人同在一个单位,每天见面却也不易。丈夫要组织训练,妻子要做队员思想工作,帮队员发工资、调换服装、帮厨、取包裹……

  有一天,他们想约在一起给年仅4岁的孩子打电话,但约定时间到了,俩人又都有事。

  “就是再累,我们也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王国娟平静地说。

  以不同的理由奉献,按相同的追求奋斗,这就是21世纪的中国军人!

  (本报记者 冯春梅 朱思雄 廖文根)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