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博物馆国庆迎来游览高峰 安检规格“比肩”机场

来源:重庆晚报
2009年10月04日04:19

  本报讯 一部“巴渝华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重庆建设成果展”,让免费开放的三峡博物馆,在国庆期间再度迎来游客量的“井喷”——为确保游客安全,3日上午,部分展厅不得不在3个小时内,四度实施“应急管制和疏导”;其中,仅是安检入场,高峰时期的排队等候时间就长达三五分钟。而电子监测设备的首度投入使用,则让博物馆的安检规格,向机场安保工作看齐。

  3日中午,记者来到三峡博物馆时,尽管天空依然飘雨,但排队等候入场的游客仍络绎不绝。“我们是专程从万盛区进城来看《巴渝华章》的!”一对花甲老人拄着雨伞,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他们曾是土生土长在枣子岚垭的“老重庆”,后因工作需要远离主城、安家万盛;这次前来博物馆,就是想通过观看一些珍贵影像史料,重新拾起关于山城宽银幕电影院、老上清寺邮局、老电车这些曾经的记忆。当进入展厅、真切触碰到曾经的记忆时,两位老人分外激动:“当时,两分钱的电车票,可以把整个上半城坐通,留下几分钱,还能看场电影哩!”

  据介绍,“巴渝华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重庆建设成果展”,利用850余幅珍贵图片,充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人民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展览主线部分以历史时间为脉络,由“打碎旧世界、开创新纪元”,“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发展”,“重庆直辖——揭开巴渝历史新篇章”,“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共六个部分组成;副线部分则以英雄礼赞、激情岁月、两江弄潮、和谐发展、山城之梦、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杰出贡献英模六个专题,反映了60年以来重庆市民的生活面貌。

  而在进入博物馆大门时,记者注意到,安检人员都会友善地提醒游客们取下自己随身携带的包裹、手机、钥匙链、钱包等物品,存入安检区做电子检测;其电子安检设备,与机场安保检票系统处极其相似。该馆安全保卫处处长陈杰锋介绍,这套电子安检设备,价值29万元,是此次国庆节前才专门购入并首度投入使用的,它与轻轨新安装的安检系统“联网”,可有效防范和监测出危险品,其安检规格和效果可比肩机场安检。

  此外,由于安检需要,在上午9—11时的入馆高峰期间,游客们仅是等候安检,就需要排队等候三五分钟时间,“但感谢大家对此十分理解和配合。”陈处长介绍,据统计,博物馆在国庆长假前两天的游客量,分别为5780人和9970人,3日更是有望过万,迎来国庆游览“小高峰”——由于3日上午客流量陡然增大,博物馆方面不得先后4次对壮丽三峡等展厅实施“应急管制和疏导”,避免客流过于集中观展。此外,为满足游客需要,馆内原本每天两场的环保电影,现已每天增场至5、6场。

  记者 朱昕勤

  收藏人物

  收藏史料,铭记史实,不仅是博物馆的责任义务,也是不少收藏人士的爱好和心愿。今天,介绍两位普普通通的民间收藏者,看看他们又都收藏下了祖国母亲和自己家庭在这60年来的那些历史、那些回忆……

  收藏人物一

  刘健:每年国庆节报纸登些啥新闻?

  从1949年至今,每年国庆节报上都刊登了哪些新闻?日前,重庆璧山县从事红色收藏的刘健,将自己5年时间内收藏集成的“国庆报纸”,自行出资举办红色收藏精品展,把建国以来祖国发生的巨变,借助方寸之间的报纸报道展现出来。

  47岁的刘健,1994年开始专事收藏。祖国50周年大庆时,他突发灵感,希望将祖国巨变的历史见证物,也系统收藏起来,让后人通过藏品了解国家大事。收藏什么?几番思前想后,他把藏品目标确定为报纸,因为“报纸是记录历史的载体”。随后,刘健开始走访全国各地藏家,用5年时间集齐了1949年以来每年国庆节这天的报纸,报纸主要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等对开大报。

  从这些报纸的头条报道内容看,均涉及当年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等大事。其间,不仅有1953年我国实施首个“五年计划”、标志工业化起点的内容,更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五个“五年计划”,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等重要信息。

  据悉,刘健的“国庆报纸”精品展,还得到了璧山县政府的肯定,该展览在璧山当地免费对游客开放,以宣传祖国变化历史。

  收藏人物二

  艾远兴:建起我市首个家庭档案屋!

  粮票、油票、成绩单、毕业证、全家福、明信片,不要以为这些小物件不起眼,它们同样是成长的伙伴,同样是历史的见证。

  家住大渡口区秋实景苑小区的艾远兴老人,正是用这些60年来的家庭小物件,建起了我市的首个家庭档案屋,并且通过在国庆节里开放“档案屋”,向周边邻里亲友讲述出“家和万事兴、国强民太平”的故事。

  “艾远兴家庭档案屋”,就设在74岁的艾远兴老人自己家中,由市档案局负责人为其家庭档案屋授牌。屋中22个档案柜沿墙角一字排开,394盒档案资料,记载着他家自从1950年以来的点点滴滴。档案足足有12个大类:综合、传记、书信、照片、居家理财、证书证件、医疗保健、传媒、专题研究、签名、收藏及其他。

  在这数千件见证自己和社会成长变化的档案里,有许多见证城市发展、变迁的实物资料:有近半个世纪不同时期的选民证、46年来6次搬家的资料、五十年代的汽车票、船票,还有包括杨虎城子女、焦裕禄夫人及子女,任弼时夫人及儿子等众多名人的签名。

  “国家和社会正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家庭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料的必要补充,也是以小见大、反映国情民生的历史见证。”对于我市首个家庭档案屋的成立,市档案局副局长李玳民给予了高度评价:记录家庭点滴不仅能够增加市民的生活情趣,也是对社会变迁的真实记录。

  本组稿件 记者 朱昕勤

责任编辑:李孟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