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灵找一个家”——文化学者谈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https://photocdn.sohu.com/20061227/Img247290750.gif)
来源:
新华网
2009年10月06日17:03
n createframe1() if ($(".pagelink").html()null) var temp ="";elsevar temp = eval("$(".pagelink").html()");$("#headnews").html("
"); $(""+temp+"
"); $(""+temp+"
"); $(""+temp+"
"); $(""+temp+"
“为心灵找一个家”——文化学者谈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2009年10月06日 16:57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关闭 Email推荐:
(60年家与国文化和我们的精神家园)
“为心灵找一个家”——文化学者谈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新华网上海10月6日电(记者许晓青)新中国60年来,经历了“读书无用论”“读书改变命运”等社会思潮之后,面对新的60年,人们开始进一步思索:什么才是真正的精神家园?如何才能构筑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读书的功用,不仅限于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在提升"知性"的同时,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德性"培育显得更为重要。”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说,新中国60年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提高,人们越发意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在学术界,有关这方面的思考和讨论,伴随改革开放一路走来。
“"为心灵找一个家",这将是今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姜义华这样预期。他认为,经过了“唯GDP论”和过度注重物质生活的思想误区之后,“精神家园”的提法变得频繁起来,这其实是回到了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童世骏撰文认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颇具规模的市场经济,已经为当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提出了许多难题,比如消费主义的泛滥、虚无主义的蔓延。
童世骏指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生活”,并不局限于喜怒哀乐之类的“心理生活”,甚至也不仅仅是读书唱歌之类的“文化生活”,而更体现为信仰敬畏之类的“心灵生活”,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慎终追远”。
年过七旬的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深教授朱维铮说,“如何避免精神贫乏”将是新的一甲子,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必须直面的挑战。他认为,在新一波的“国学热”“孔子热”中,正确认识经史子集,避免脸谱化、快餐式的解读,将有助于建构中华民族所共同拥有的、充满和谐包容的精神家园。他说,治学者甘耐寂寞、潜心研究,为世人解读更多的“为什么”,可谓重任在肩。
姜义华说,在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对“人的现代化”的探索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变的是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做一个大写的人”。
![](https://news.sohu.com/upload/pagerevision20090916/pic03.gif)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