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左)、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中)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共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这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3位科学家的照片。新华社记者吴平摄
一名以色列女性和两名美国人以各自独立从事的核糖体研究摘取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生命细胞内的蛋白质生产者。
三名获奖者在各自漫长旅途上寻获“金钥匙”,成功破解蛋白质合成之谜的“最后一块碎片”。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这是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路透
约纳特:孤独旅行者 欧洲中部时间7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科学院公布评选结果。
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约纳特以涉及核糖体结构的开创性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3.7万美元)奖金的三分之一。
发布会现场演示的幻灯片上,约纳特的照片旁写着一行字:“先驱约纳特:1980年—1990年,孤独旅程。”
评审委员会说,约纳特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对核糖体展开深入研究,就像一名“孤独的旅行者”。
发布会上,评审委员会拨通约纳特的电话,记者们开始提问。电话里,声音时断时续,偶尔出现长时间沉寂,令电话线两端的人不得不反复问:“你还在那么?电话断线了么?”
一名记者问:“请问你现在哪里?”约纳特回答:“以色列。”
约纳特告诉大家,得知获奖,她“非常、非常开心”。过去几十年研究过程中,“每当有所发现,感觉都妙不可言”。
约纳特1939年生于耶路撒冷一个贫穷犹太人家庭。她的父母几乎没受过教育,但支持女儿好好念书。父亲过世后,约纳特随家人迁往特拉维夫。
约纳特1962年和1964年分别获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和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68年获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X光结晶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1970年在以色列创办当地唯一一间蛋白质结晶学实验室。
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约纳特是第四名女性获奖者,先前3人分别为玛丽·居里及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这是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的资料照片。新华社/法新
施泰茨:解决“相位问题” 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以涉及核糖体相位的研究成果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三分之一奖金。
评审委员会说:“施泰茨1998年成功解决(这一研究中的)"相位问题"(phase problem)。”
施泰茨告诉德新社记者,接到来自瑞典的通知电话时,他正打算去体育馆健身。“电话那头建议我别去健身,因为接下来会有不少电话找我。”
施泰茨1940年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现为耶鲁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结晶学。
施泰茨利用X光结晶学和分子生物学摸清蛋白质及核酸的构造和运行机制,有助于人们理解基因表达、复制和重组。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这是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的资料照片。新华社/法新
拉马克里希南:造“尺子”的人 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以一把“尺子”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三分之一奖金。
评审委员会说,拉马克里希南所造“尺子”令核糖体研究得以精确测量一些数值,从而突破先前局限。
得知自己获奖时,拉马克里希南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玩笑吧!”他随后告诉瑞典广播电台记者,自己还没来得及把这消息告诉妻子。
发布会现场几名专家说,核糖体研究“相当复杂”。为获取先前难以获取的生物信息,3名获奖者皆巧妙设计了不少“把戏”,而拉马克里希南的“尺子”便是其中之一。
拉马克里希南1952年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吉登伯勒姆,1971年获印度巴罗达大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美国俄亥俄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设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结构生物学研究员。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共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新华社记者吴平摄
科研趋势:合作跨越时空 继先前几天公布的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之后,化学奖再次为3人分享。与过去相比,诺贝尔奖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归属多人,而非一人。
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这体现科学发展趋势,即研究人员合作日益紧密、交流日益广泛、以团队形式寻求突破。
这次3名获奖者虽为各自独立展开研究,但在不同时期所获不同发现彼此启发、互相补充,堪称“非传统意义上的合作”。
拉马克里希南说:“科学是一项(需要)高度合作的事业……许多人对核糖体研究做出贡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只是宏图伟业的几名代表。”(杨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