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爆冷门 国内不关注冷僻德语作家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0月09日09:05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昨晚(北京时间)19时揭晓,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HertaMuller)获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此次诺贝尔文学奖大爆冷门,赫塔·穆勒这个名字之前在中国几乎闻所未闻,更没有一本中文译著面世。
作品批评罗马尼亚当局被禁
赫塔·穆勒今年56岁,1953年出生在罗马尼亚一个小镇上的农民家庭,她在大学的时候学习德语和罗马尼亚文学;1977年开始进入一家工程公司当翻译员,但1979年时因不愿与当时罗马尼亚政权的秘密警察合作而被开除。其后,她靠在幼儿园教书和做德语私人教师为生。1982年,穆勒在国内发表了其处女作——一个名为《低地》的短篇小说集,但立即遭到了罗马尼亚当局的审查和删减。但这部描写罗马尼亚一个小村庄生活的短篇小说集受到德语国家的读者追捧,很多人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
因穆勒多次对罗马尼亚政府提出批评,担心秘密警察的侵扰,她和她的丈夫于1987年离开罗马尼亚移居德国。尽管她的作品在罗马尼亚被禁,但在德国受到积极评价,她的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和法文。1995年她成为德国写作与诗歌研究学会的会员,之后还获得其他不少荣誉。她的代表作品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与《河水奔流》。目前她住在柏林。根据诺奖规定,穆勒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约合140万美元)。
爆冷门对评委会很正常
赫塔·穆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超出所有媒体的预测,此前外界认为夺奖的热门人选如秘鲁的略萨、美国的罗思和奥茨、以色列的奥兹及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均无缘该奖。消息传来,令中国读者更是意外。“我是刚从德国电台知道这个消息的,之前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作家。”国内德语文学权威专家叶廷芳表示,穆勒可能在欧洲有点名气,但在中国极少有人知道。据了解,此前只有《译林》杂志于2001年翻译过她的一组诗《黑色的长轴》,没有其他中文译著问世。因此,在获奖揭晓之前,中文搜索网站上根本搜不到穆勒的任何作品。
对于此次爆冷门,翻译家北塔认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只坚持自己的文学标准,从来不太顾忌外界评论。“我跟评审委员马悦然接触过,了解到爆冷门很正常,他们不愿意给太热门的作家颁奖。但评委会也会搞平衡,每隔两三年爆一次冷门,然后再爆一个热门作家,以保持奖项的影响力。”北塔觉得,爆冷门也有好处,就是更加激起公众对获奖作家了解的兴趣。
美国媒体则抨击,评委会过于“以欧洲为中心”。自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于1994年夺奖后,诺贝尔文学奖几乎都由欧洲人拿下,仅两届例外。德语作家更是频繁,十年内已先后有三人获奖。北塔认为:“德国跟瑞典同属北欧语系,评委会成员都懂德语,德语作家的作品不需要翻译就能进入他们的视野。德语作家更容易获奖,当在情理之中。”
国内不关注冷僻德语作家
什么原因造成穆勒的作品没有译成中文呢?“目前国内研究德语文学的专家很少,且主要是从事经典作家研究,不太关注当代的作家。”叶廷芳认为,当代作家的作品还没有定论,特别是冷僻的德语作家,很少有人翻译。此外,德语难学,加上翻译酬劳偏低,国内一些人才转行从事经济类翻译,不愿搞文学研究。(周南焱刘春乐) (来源:北京日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