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百万志愿者热情提供各种服务——
志愿者成国庆服务主力军
本报记者 李新玲
9月27日,曾在奥运期间给游客提供过各种服务的“蓝立方”全部打开,3.5万名城市志愿者重新上岗,他们把时间、爱心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60华诞的庆典活动中。
据统计,国庆期间,北京共有百万名志愿者——80万名治安志愿者、近3万名交通志愿者、两万名国庆游行志愿者、5000名游园志愿者——投入国庆服务,他们的青春身影活跃在各个岗位上。
“工作虽然累,但很有意义”
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共有8万名中小学生进行翻花组字表演。一幅幅光彩闪亮的画面背后,既有学生们的辛勤排练,也蕴含着许多志愿者的付出与汗水。
姚阳就是志愿者中的一员,她是华北电子大学2006级学生。作为国庆背景指挥部的安保志愿者,她的任务是负责8万名中小学生的道具包的签封、起封。签封要在演练或国庆游行之前进行,要清点道具包里的工具,放入统一的食品,然后用一个30多厘米的硬塑料卡带,把道具包上的几个拉链串到一起。就是这些简单的动作,一个人要重复几百遍,8万个道具包的签封,这些志愿者每次要干上十几个小时。
“好多女同学的手都磨破了,可是大家没有一个人抱怨。”姚阳说,“比起奥运服务,我们这次的服务更多的是体现责任。国庆是我们自己国家的事,每个公民都应该做点什么。”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姚阳是奥体中心场馆群验证助理,残奥会的时候是交通团队的主管,在国庆游行招募志愿者的时候,她又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她说:“我们深知作为志愿者要付出的不仅是时间、汗水,最重要的是坚持和毅力。”
相比参与国庆游行的同学,姚阳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虽然岗位不同,责任不同,但我们有同样的荣誉感,因为新中国60岁生日的那一天,我们都在天安门广场上。”
潘卓超也是一名志愿者。为了保证8万名中小学生的队伍整齐,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志愿者需要提前把每个人的编号贴到地上。弯着腰,8万个号一个点一个点地贴,这是一项繁琐的工作,但潘卓超和其他志愿者却苦中作乐,总结出各种办法提高效率:“我们现在3个人一组,有揭、有贴、有递,比以前快许多。我们要保证每个中小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工作虽然累,但很有意义。”
八旬老人过8岁“生日”
9月22日,对北京工业大学大四学生张晟显来说并不普通。这一天,他倒了两次公交车,抵达东直门枢纽站的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蓝立方”。他要和其他志愿者给他们80多岁的“师傅”谢亮过8岁的“生日”。从2001年开始,谢亮开始义务为行人指路。一张折叠小凳、一个义务指路牌,几本自制的指路手册,谢亮给许多人指点了迷途,至今已经整整8年。
“与其在网上坐而论道,不如去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张晟显成了谢亮的“徒弟”,周六周日从海淀区的家里赶到东直门,与谢亮一起值班。像张晟显这样的年轻志愿者,已经有了好几位。他们当中有在校的大学生,也有已经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组成了一支义务指路队。
2008年奥运会时,“蓝立方”出现。东城区东直门街道团工委将谢亮的义务指路队请到了“蓝立方”。在奥运期间,这个指路队为运动员和游客提供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应急服务近20万人次,创下了平均每分钟提供14次咨询服务的记录。国庆期间,“蓝立方”一如既往提供服务。
“到安贞医院怎么坐车?”
“坐117路可以直接到。”
“去岳各庄怎么走?”
“坐地铁到五棵松,再坐740外环就可以到。”……
像这样的问题,几乎每隔几秒就会有一次。张晟显和他的志愿者朋友们还编出了几本厚厚的《东直门指路查询手册》、《指路查询手册使馆篇》,并在谢亮老人的启发下,发明了尾字查询法,去北京任何一个地方,十几秒钟就能把路线查出来。
志愿服务已成常态
金黄的底色、上书“我与祖国共奋进”字样的国庆车贴,成了国庆期间北京有车一族的时尚符号。
设计“国庆车贴”、编辑交通“十不”承诺、报名城市志愿者……从今年年初开始,李云威就一直在为车友们参与国庆活动出谋划策。李云威是北京车友会会长,每一次重大活动中,他都倡议十万北京车友会成员积极参与。
李云威介绍说,车友会共向北京有车族发放了10万个“国庆车贴”;在张贴车贴的同时,司机要做到不酒后驾车、不乱停乱放、不超速驾驶等10项承诺。“保证交通畅通,保障交通安全是我们为国庆提供志愿服务的内容。”
同样,在奥运期间北京车友会的成员们参与了“少开一天车、还北京一片蓝天”和接送志愿者回家等多项志愿活动。他们是众多志愿者的缩影。
“通过一年时间,奥运志愿者的成果已经转化成为日常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今年3月,北京志愿者协会改造提升为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成为联合各部门、各系统、各领域志愿者组织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国庆活动北京筹委会志愿者工作组一位负责人总结道,“国庆志愿服务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庆祝国庆60周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志愿服务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志愿服务应该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