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制度进行修改后,今年中国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达到22个,加上往年的4个,总数猛增至26个。
在9月30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上,7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中国有22个项目新入选,包括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粤剧等。
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公布了首批12个《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其中中国占了3个,分别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其中,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由浙江、福建两省联合申报,浙江申报的具体地区包括泰顺、庆元等地。
本报记者 王玲瑛
中国新入选22个项目
4个与浙江有关
记者昨日了解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初是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今年由于改变了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的限制,所以中国有大批项目入选。
中国22个新入选项目中,与浙江有关的有4个,分别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剪纸、浙江龙泉青瓷和篆刻。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由浙江、江苏、四川等3省作为蚕桑生产的主产区和蚕桑丝织文化保护地,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为项目,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提请申报。浙江的申报地包括杭嘉湖地区。
剪纸项目中包括浙江的细纹刻纸。浙江剪纸历来自成一派,乐清的细纹刻纸,以“刻”代“剪”,以细著称,艺人们能在一寸见方的纸上刻出40根细纹线条,技艺高超的艺人甚至能刻六七十根,故名“细纹刻纸”。细纹刻纸最早是与南宋“龙船灯”相辅而生的,这些刻纸装饰在龙船灯上,人们常以此来祈愿驱凶纳吉,富贵平安。
浙江龙泉青瓷,是这次浙江入选4项目中唯一独立项目。龙泉瓷创烧于五代,宋室南迁后至南宋中晚期,龙泉窑达到鼎盛。当时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因为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又有北方大批窑工“随驾南来”,其制作技艺大进,其烧造历史之长、生产规模之大,为中国陶瓷史上少有,尤以独创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著称。
篆刻项目中,西泠印社为此次入选项目的主要申报单位之一,与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提请申报。
只有4人精通核心技艺
泰顺庆元的木拱桥技艺“急需保护”
由福建和浙江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这次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官网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专页中对其如此评价:“木拱桥发现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营造这些桥梁的传统设计与实践,融合了木材的应用、传统建筑工具、技艺、核心编梁技术和榫卯接合,以及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对不同环境和必要结构力学的了解……作为这项传统技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交通、交流工具,也是人们的聚会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进行信息交流、娱乐、神俗信仰、深化人际关系、深化文化认同的重要聚会场所。这种由中国传统木拱桥创造的文化空间,提供了鼓励人与人之间交流、理解与尊重的环境。这种传统的衰落缘于最近几年的快速城市化、木材的减少和现有建筑空间的不足,这些原因结合起来,威胁到了这项技艺的传承与生存。”
“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次申报的提名文本中如此写道:“营造中国木拱桥的传统设计与实践作为一项建桥技术,已经整整流传了千年……现今只有4位师傅精通核心技艺,他们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5岁,并且,参与者和继承人的人数少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