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药“零自负”能让患者笑多久
徐云鹏
根据最新的医改方案,10月开始,全国基层医疗机构都将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307种常用药“零差价”销售。
然而我以为,这种看起来令民众拍手称快的改革,也难逃发展命运诟病。其一,“典型”并不“典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经济高度发达的杭州下城区模式的示范意义和推广普及的实用效应不大;其二,“补血”不如“造血”。解决居民看病吃药难题,单靠政府财政资金补助只是权宜之计,非治本之策。其三,“明补”加剧“暗收”。政府财政源于税收、国债、国企利润和规费,假如解决农民很穷、住房很贵、看病很难等诸多民生难题,全部采取财政补助的办法,势必将会促使政府以十足的理由去征更多的税,借更多的钱,罚更多的款,最终倒大霉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所以说,“零自负”购药到底能够让患者笑多久,确实是个问号。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的确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购物付款,天经地义,没啥说的。任何一项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改革,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这是必要的。人民政府为人民,为民众排忧解难,这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解决民生难题并不是政府越主动掏腰包、多掏腰包、全部掏腰包就越好,就越能够药到病祛。政府在伸手之前决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不是政府所管辖的范围?还有没有比政府介入更好的解决办法?
确切地说,如今在老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之所以成为顽症,关键并不在于政府不投入或者投入不足,而在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和医疗服务市场化的匮乏。医疗市场之所以准入门槛很高,尚未能完全开放,缺乏合理有序的竞争,根本原因是“政府之手”伸得过长,说白了就由于是政府与民争利。事实上,中国民间资本储备巨大,如果彻底敞开医疗市场大门,广纳社会财力自由进入,扶持和鼓励民营的营利或非营利性医院健康发展,形成医疗行业良性竞争格局,老百姓医疗难题自然会缓解大半。一切市场和社会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完全可以大撒手,而是注重腾出财力为那些的确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弱势人群提供免费的有效医疗服务。
不可否认,各级政府都在为解决民生问题而不懈努力。比如,面对全国房价持续走高的形势,政府曾经出台了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强力政策,也引起民众和舆论的高度关注,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不忌讳地说,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失败的。只要土地国家所有的制度不改变,金融体制不彻底变革,面对全国经济加速回暖的趋势,房价依然会像北京、广州等地那样不断攀升。而经济适用房六连号、出租廉租房等事件不断上演,则预示着试图缓解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的一些好政策,恐将演变成有权者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一场巧取豪夺。
教训再次昭示我们:政府解决民生难题的首要责任是,在约束自身、服务民众的基础上,制定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并运用这些政策制度去指导问题的解决,这才是政府首先要扎实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