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媒体推荐 > 媒体深度报道 > 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 最新报道

一个气象预报员的天空

2009年10月14日15:12

    来源: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一个气象预报员的天空

  看着如今的气象工作者使用高科技仪器,能第一时间掌握全球气象动态,随时随地通过视频进行全国会商,老气象工作者郑家骅真是艳羡不已。要是当年也有这么好的条件,他不至于预报有误,自己被淋成落汤鸡还在女朋友面前出糗

    舒张惠

  如今,气象工作者的压力并不比郑家骅当年小——他们不仅要提供短期天气预报信息、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医疗气象指数等各种预报,还要根据各行业用户的需要。从最初的为空军、民航、内河航运的服务发展到现在为交通、旅游、电力、水文、卫星发射、通信等众多领域的服务。

  美国装备27天才抬进巴塘

  1951年7月27日,福建福州闽江北岸台江码头人头攒动,即将16岁的郑家骅肩上挎个小黄布包,赤脚登船踏上征途。四天后,他来到成都锦江河畔小天竺街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处,开始了部队的学习生活,也开始了人生事业的起点。

  又过了10个月,作为首批奔赴高原的气象兵,郑家骅被分配到青藏高原的花园——巴塘县建立气象站。这个站要担负地面、高空测报双重任务,为将来成都和拉萨通航做准备。

  当时的气象器材非常简单,仅有温度表、气压表、雨量器等基本器材,更多的还要靠肉眼观察。美式光学经纬仪和美式氢气缸是最重要的两项装备。这两项装备都从美国进口来的——当时的中国还无法生产。氢气缸的作用是制造氢气,充足氢气球,便于气象工作者上天观测。

  郑家骅和战友从康定乘车到达甘孜,借住在当地一所小学。他们面临着一个难题:美式氢气缸的运输。氢气缸净重123.5公斤,加上牛皮包装后约重125公斤。如果用一匹炮兵骡马运输,不好安放,单匹骡马难以长途驮运;两头牦牛驮运,路窄林密,二牛抬杠也难行走;用人工抬,仅氢气缸一项的运费就需要1800万元(现在约1800元)。为了减少运费,尽快到达目的地,战士们决定自己将氢气缸抬到巴塘。

  战士们“八人抬轿式”抬着氢气缸出发了。高原行军异常艰苦,双脚涉水后寒风吹干,裂开血口。起初还有少量猪油擦一擦,后来连吃的油也没了,只得任其自然结疤脱落。沿途涉水过河,全身湿透,无法及时烘干,只能靠体温烘干。经过27天的长途跋涉,队伍到了巴塘时,每个人都长了一身虱子。

  一人报数据一人记录计算

  郑家骅家里有张老照片。老照片上,17岁的郑家骅穿着厚厚的棉袄,扶着三角架上的美式光学经纬仪,通过经纬仪观测出氢气球在空中的高度、方位角等。他的同事阮宝康(如今已77岁高龄)伏在桌子上,一边看闹钟,一边在绘图板上记下郑家骅报出的数据,计算出高空的风向风速。

  在长途行军不久,时常吃野菜,两个年轻人都显得有些清瘦。“这就是我们最初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只有最简单必需的器材,其余都靠目测和计算,还必须要两个人合作。”郑家骅回忆,他们把器材设备抬上了巴塘县郊架炮顶。经过20多天的紧张繁忙工作,平整场地,安装仪器等就绪后,1952年9月1日,第一份巴塘天气和测风报告相继发往成都,填在了天气图上的巴塘站圈内。

  那个时候,他们使用的观测方法、技术规定、编码程序等全部来自美国。1954年学习前苏联,改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直到1980年,中国才有了自己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基础条件差一个预报需三小时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开始搞天气预报工作。郑家骅被调到位于雅安的四川省气象学校深造。次年9月毕业后,郑家骅被分到成都气象中心台,即现在的省气象台,负责成都市的天气预报。

  当时的预报技术并没有更多改进,除了肉眼观测,预报员更多地依靠于一张天气图。这张天气图是手工绘制的,即各个观测站通过电信局或者手摇电机发电用收、发报机将天气报告通过电报发到成都中心气象台。填图员再将这些报告填到地图上,绘制出当时的等温线、等压线、等湿线等。过程十分繁琐,预报员做一个预报大约需要三个小时时间。

  印象最深刻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郑家骅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罗凤鸣。有一次,两人约好在人民公园见面。临行前,罗凤鸣问郑家骅会不会下雨,郑家骅说不会。

  谁料,刚到人民公园不多时,大雨铺天盖地而来。“你这个搞预报的,都被淋成落汤鸡了!”罗凤鸣娇斥道。郑家骅有口难言:四川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天气环境复杂多变,三小时内,什么变化都可能发生。

  计算机填图比人工快90分钟

  1962年国庆节,郑家骅终于在未婚妻面前挽回了面子。当时要搞游行庆祝国庆节,刚巧前一晚到当日凌晨,成都都在下雨。时任成都市长将郑家骅叫到台上,询问他雨何时能停,什么时候时间游行最好,晚上能不能放焰火?凭着扎实的基本功,郑家骅预测9点前雨会停。放焰火必须要在晚上10点前结束。果不其然,上午9点不到,雨真的停了,晚上9点半刚放完焰火不久,雨又回来了。“我跟她(罗凤鸣)站在观测台上看完焰火,她一直夸我报得准!”当年的往事,仍旧让郑家骅得意——那以后,女友对他崇拜不已。可郑家骅一直没敢跟罗凤鸣说,自己心里当时也很担心。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省气象台才从上海引进第一台IBM计算机,实现自动填图,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也进一步提高。“机器填图比人工填图整整快了90分钟!”郑家骅回忆说,这样一来,预报员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天气趋势,也能更及时地做出预报。

  新的问题随之产生。当时,气象台最多的业务工作者就是填图员。填图机的出现,无疑是抢了填图员饭碗。很多填图员离开工作岗位,到气象学校进一步学习。

  幸运的是,当时的填图员都是十多岁出头,反应快接收新事物也快。填图员李孝权就是通过学习成为了预报员,后来成为省气象台副台长。

  科技进步对天气服务高要求

  1995年,郑家骅退休。

  那个时候,成都784厂生产的天气雷达早已用于气象工作,气象现代化发展正日新月异。雷达一次次地升级换代,卫星云图使用于预报工作,各地气象预报员可以随时通过视频会商天气情况。通过网络,预报员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

  如今,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春国的办公电脑里,有专门的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系统的基础是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了每个地方不同区站号。区站号周围还有专业符号,外人看来就如读天书。“44292乌兰巴托、56294成都、54511北京……”王春国一边移动鼠标,一边在心里“画谱”。这张谱不是别的,正是他根据各地的气象资料和当地的天气现状初步分析出来的未来24小时的天气趋势。

  郑家骅说,虽然现在科技进步了,但政府部门和市民对天气服务的要求更高。如今预报员将天气发布出去,均采用实名制,市民可以从气象局的网站看到是谁预报的天气消息,预报员的压力也特别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