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优势和特色 大力发展繁荣越乡文化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0月14日16:56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根脉,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嵊州是一个因文化而出彩的地方,不仅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而且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这里有着9000年历史的小黄山遗址,曾是书圣王羲之的归隐和终老之地,曾是历代文人向往和流连的“唐诗之路”,是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音乐家任光、近代山水画家郑午昌、当代画坛名家刘文西、围棋国手马晓春、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等名人的故乡,更是闻名中外的越剧之乡、围棋之乡、竹编之乡、茶叶之乡、领带之乡和根艺之乡。
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嵊州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截至目前,全市共挖掘和梳理出了137个物质文化遗产、64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2处遗产列入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3项非物质遗产列入首批国家级保护名录。远古的文明积淀,辉煌的文化历史,众多的文化遗产,使嵊州这块土地充满着文化的气息,同时,也为我们推动越乡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近年来嵊州推动文化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是思想高度重视。一直以来,嵊州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建设越乡文化名市作为嵊州“三市建设”的一个战略目标,把文化工作纳入全市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每两年召开一次文化专题会议,每年举办一次中国民间越剧节,并专门设立了越乡文化名市建设的领导和管理机构,确保越乡文化名市建设得以顺利推进。2008年初又在市委扩大会议上就推动越乡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专题部署,在全市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
二是注重科学规划。在兼顾文化工作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做优特色文化,确立创新理念,坚持对全市的文化建设工作和文化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越乡文化名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文化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嵊州市民间工艺产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越剧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根据发展实际对一些具体工作进行与时俱进的分解落实,为全市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投入不断加大。在确保各类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活动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础上,市财政设立了2000万元的越乡文化发展基金,并每年提取10%作为文化发展专项经费。立足文化惠民,2008年3月,我市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分别用于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新一轮的广播电视畅通工程以及越剧事业繁荣工程,从而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四是政策激励有力。为激发和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优创强的积极性,加强对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推动精品创作的繁荣;为引导和促进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产业发展的培育扶持,几年来,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促进民办民营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人才培育和文化精品创作的若干政策意见》等若干政策,对各类人才和精品进行相应奖励、让“梅花奖”演员等越剧人才享受每年2万元以上的政府津贴、对新办的优秀民营剧团当年实行3-5万元的补助、对市越剧团演出收入超额部分实行1:1的奖励等,切实推动了我市的文化建设。
二、近年来嵊州文化建设出现的几大亮点
在嵊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嵊州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嵊州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不仅城区、集镇、农村三级网络阵地得到构建,城乡居民的文化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而且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挖掘与整合,文化产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是以越剧为代表的民间演艺打出了新的品牌。嵊州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其中越剧和民间吹打是首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着眼于打响这些传统文化的品牌,推动传统文化实现新的发展与繁荣,我们抓住越剧这个龙头,在硬件建设、环境建设、人才培养、活动普及、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以越剧博物馆、越剧艺校、越剧艺术中心为龙头,整合越剧发源地、女子越剧诞生地等一些纪念性的建筑和基地,初步建成了“没有围墙的越剧博物馆”;坚持“出戏出人”,创作出了《蔡文姬》、《王羲之》等一批优秀的大型剧目,其中《蔡文姬》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主演黄美菊获得“梅花奖”;十年来坚持推行越剧“大家唱”、越剧“进课堂”,先后培养出了11朵“小梅花”,为越剧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希望;以展现越剧发展历程,纪念越剧诞生一百周年为内容的电视纪录片《百年越剧》,获得了“星光奖”。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我市100多个民营剧团活跃在省内外城乡舞台,每年创造着8000万元产值的典型事例,得到了习近平、李长春、陈至立、刘云山等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重要批示,成了全国戏曲演出市场上的一个传奇与品牌。在越剧产业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市的民间吹打、舞龙等其他传统民间演艺在得到有效传承的同时,也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特别是民间吹打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已有100多支农民吹打乐队,年产业收入达1000万元。
二是艺术村推动了全市以根雕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产业迅速发展。民间工艺是嵊州文化的宝贵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其中竹编是首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根雕也都是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着眼于整合全市丰富的民间工艺资源,推动民间工艺实现产业化发展,2005年,我市建成了集民间工艺创作、交流、展示及产品交易、市民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艺术村。艺术村占地40亩,其中建筑面积22622平方米,有10多位工艺大师、100多位民间艺人在里面聚居。作为一个推动民间工艺产业发展的平台,四年来,艺术村对内充分发挥了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推动了以根雕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嵊州根雕拥有1000多人的从业人员队伍,拥有6位省级以上的大师名家,成了全国根雕艺术的创作中心和交流基地。2007年,我市被命名为“中国根艺之乡”。对外,艺术村则充分发挥了窗口效应和品牌效应,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引起了各级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吸引了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客商的目光。2005年至今,我市民间工艺领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达160多人次,有16位民间工艺人才分别成为国家、省和绍兴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嵊州艺术村被提名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被作为全省文化建设示范点而受到省委宣传部的表彰。
三是以广场文化为龙头的群众文化在普及中走向繁荣。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结合的原则,积极打造广场文化这个龙头,三年来直接受惠群众达130多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外来建设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带动了全市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群众文化的全面繁荣。注重农村文化的“送”“种”结合,2005年至目前共计开展送戏剧、送文艺、送图书、送电影、送信息等各类文化下乡活动1300多场次,既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也带动了农民自办文化的复苏,全市各乡镇、街道和村自行策划举办的农民文化艺术节、古村文化节、香榧艺术节等各类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节会和活动遍地开花,丰富多彩。2007年以来,全市农村“种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吸引了数十万农民的踊跃参与,特别是“种文化农民文艺擂台赛”的举办,为全市100多支民间文艺队伍搭建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充分激发了农民的参与热情和文化创造能力。
三、今年以来嵊州文化建设的主要几个工作抓手
一是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实施“文明共育共享工程”。通过开展“志愿星期六”、“周末公益日”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文明相伴”系列主题活动,开展“文明家园”系列创建活动,开展道德楷模与“感动嵊州”、“我身边的好人好事”评选表彰活动,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着力优化人文环境。
二是着眼于扎实推进文化惠民,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开展“种文化?五个一百”活动(新建“百个农家书社”、举办“百场农民文化活动”、组建“百支农村文艺队伍”、培育“百名民间文艺人才”、创作“百只乡土文艺作品”),重点是通过“农家书社”的建设来整合改善基层农村文化条件,把“农家书社”建设成为群众文化的活动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地、乡风文明的培育地、知识技能的培训地,为广大农民开展读书、看报、学习、培训、娱乐等各类文化活动提供基础保障。此外,第二轮广播电视畅通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也在扎实推进。
三是着眼于打响越乡文化品牌,深入实施“越剧事业繁荣工程”。在越剧人才集聚、越剧精品培育、越剧教育建设、越剧演唱普及、越剧之乡推介和越剧演出产业提升等六个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先后在市区新建15个戏迷角,改造提升了越剧博物馆,由浙江绿城集团捐赠1亿元的越剧艺校易地新建工程进展顺利,预计明年下半年完工;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开设了越剧专栏节目,在城区开设了戏迷夜市,推出了“百姓越坛明星”擂台赛等活动;对全市的民营剧团实行了星级评定等,全面推进了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四是着眼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深入实施“群众文化普及工程”。市区以“百姓周末”和“民工舞台”为载体联合打造市区“群众文化风景线”,开展群众自娱自乐为主的各类文体演出与展示活动,积极搭建“文化夜市”等新平台,每年举办“文化周末”、“公益周末”、“成长周末”等活动80场次左右,在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农村以“农民艺术节”和“种文化”活动为抓手实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充分利用各地优秀的文化资源增强活动的贴近性,组织开展社区之歌、新农村之歌创作活动,积极参加省、绍兴市的农民“种文化”成果展,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
五是着眼于推动文化成果共享,深入实施“文化服务提升工程”。主要是利用“天乐流动影院?百姓越剧舞台”、“流动少年宫”、“流动图书馆”等载体,推动送戏剧、送文艺、送图书、送电影、送信息“文化五下乡”活动不断深入。深入实施了以“彩虹行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低保”工程,为全市1284户没有电视机的低保农户解决了看电视的困难。
六是着眼于建设美好精神家园,深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是在搞好普查和申报的基础上,加强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建设,加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编写出版了《人文嵊州》大型系列丛书,开展了以越剧、围棋、泥塑、根雕等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推动了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普及。
七是着眼于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深入实施“人才精品培育工程”。对2008—2009年的全市文化精品创作生产进行了规划和指导,使一批新的文化精品脱颖而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民间工艺领域在省级以上的评比展览中获奖的作品已有70多件。开展了市内“优秀民间艺人”评选命名活动,为国家级大师设立了“工作室”,建立首批嵊州市宣传文化专业人才库,加大了对优秀特色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扶持。拓展艺术村功能,不仅把它建设成全市文化产业的孵化地,同时也建成一个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工艺人才的培育地和文化精品的创作地。
八是着眼于壮大实力扩大影响,深入实施“文化产业推进工程”。对艺术村进行了二期规划与建设,着力推动提档升级;规划建造了黄泽镇戏剧服装集聚小区,带动全市民间工艺产业的发展。积极请进来,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联合举办“中国根雕艺术论坛暨根雕艺术精品展”,邀请20位全国工艺界的专家学者来嵊研讨当代中国根雕艺术,邀请200位全国根艺界的创作高手来嵊参加展览评比,扩大“嵊州根艺之乡的影响力”。同时积极“走出去”,组织民间工艺企业以“集团军”的形式参加全国文博会、首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义乌文博会等展会,进一步打响了嵊州的文化品牌,推动嵊州特色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着眼于进一步推动越乡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下一步,我市将在全面抓好文化建设“三大体系”的基础上,继续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做优特色文化,不断提高精神文化产品的适用性,满足和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整合提升特色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的发展力和竞争力;继续以特色文化人才为重点,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为推动嵊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