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时代呼唤乡土品牌——从乡村游日渐走热看名镇名村…

来源:山西日报
2009年10月16日04:39
  时间:2009-10-16 03:11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今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乡村旅游年。相对于往年的“十一”长假,我省今年的黄金周传来两则颇为新鲜的消息:一则是,本次黄金周乡村旅游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市场日趋兴旺;另一则是,省政府公布的27个旅游名镇名村,在黄金周里共接待游客220.3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6990.6万元;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15.8%。

  显然,随着旅游大环境的日益改善和名镇名村的迅速崛起,我省乡村游的品牌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借助优势精心打造乡土品牌

  “十一”黄金周刚刚结束,首届“中国特色村旅游节”就在我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举行。10月13日,在推出的中国特色村旅游十大板块中,我省以皇城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大板块。这标志着我省名镇名村建设和旅游特色村镇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省是旅游文化大省,许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蕴藏在广大的村镇中,不少地方如皇城村、神龙湾村、锡崖沟村、晋祠镇、云冈镇等,早已成为我省众多旅游景点中令人瞩目的乡土品牌。那么,如何才能发扬、光大品牌优势,让全省的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推进?

  从2006年开始,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每年都要安排专项绿化扶持资金,以支持推进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几年间,共扶持360个建制镇开展了绿化美化工作,使建制镇绿化覆 盖 率 由 2005年 的16.26%上 升 到2008年的20.79%。同时,借助世界银行提供的智力平台,开展村镇减贫研究,提出不同资源类型村镇发展旅游的模式,引导科学发展。

  2008年,通过组织开展申报和审定工作,省政府公布了27个“山西省旅游名镇名村”和35个“山西省旅游特色村镇”。这些“名镇名村”和“特色村镇”,既包含了以忻州市台怀镇、大同市云冈镇等为代表的佛教古建,以晋城市皇城村、长治市神龙湾村等为代表的太行山水;又包含了以长治市黄崖洞镇、晋中市大寨村等为代表的红色经典,以晋中市静升镇、张壁村等为代表的晋商民俗;还包含了以运城市蒲州镇、临汾市壶口镇等为代表的黄河文明,以大同市新平堡镇、朔州市右卫镇等为代表的边塞风光等。基本涵盖了我省各类自然、人文资源特点,使我省乡村旅游的品牌更具特色,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今年,借助乡村旅游年这个契机,为推动村镇旅游规模化发展,省政府又开展了“山西省扩大旅游消费金秋行动农旅卡活动”,向城市居民发行每套50元、总价值250万元的纪念代金券“农旅卡”5万套,游客持卡在指定的旅游企业、经营户消费,企业和经营户可享受省财政等价专项补贴,有效激励了到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管理处处长薛明耀告诉记者,名镇名村建设的经验证明:“旅游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产业基础和动力机制,小城镇建设又拓展了旅游市场的服务能力和空间范围,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而营造了一种和谐共赢的发展格局”。

  回归自然游客青睐特色风光

  和谐共赢的发展格局,为我省乡村游的走热提供了宝贵基础;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乡村旅游年和史上最长“黄金周”,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采访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不少游客已经从城市转向乡村,回归自然正在成为旅游界一种新的时尚。

  的确,早在“十一”长假的第三天,记者就在车流不息的太旧高速公路上,看见了许多外省来晋的游客。其中来自北京的张先生,就是专程去平顺县神龙湾村看险山、秀水和峡谷景观的自驾游组织者。35岁的张先生侃侃而谈:“在大都市呆的时间久了,心里老觉得有种压抑和沉闷,在空气清新的乡间走一走,和老婆、孩子以及同行的朋友们一起感受原汁原味的大自然美景,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释然。”

  记者发现,“十一”期间,像张先生一样要享受大自然沐浴和释放沉闷心结的游客还有很多。据统计,今年黄金周期间,我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0.62万人次,旅游收入3641.47万元。一些地方出现了空前的旺盛人气,太原市青草坡乡村旅游休闲区,日接待游客300人次以上,同比增长了100%;忻州市前郝村、凤凰山、大营、老牛弯、黄龙沟等地开展的“吃、住、玩、采摘、认养”一条龙农家乐服务,深受游客喜爱,黄金周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旅游收入300余万元;省政府公布的“名村名镇”更是出现了“井喷”,吕梁市碛口古镇在黄金周期间接待量达到了15000余人次,较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了近万人次,创出历史新高;阳城县皇城村接待游客12.02万人,旅游门票收入504.84万元;旅游综合收入2019.36万元,同比增长17.26%……

  业界人士分析,由于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干线公路建设,太旧、太长、京大、晋焦、运风、运三、邯长、大运等连接周边省市高速公路的开通,使我省和周边省市的高速公路连成网络,这使得自驾游成为周边省市游客到我省旅游的主要方式。而这种日渐增多的自驾游恰恰弥补了乡村游的交通不便和旅行社团的相对不足。同时,今年的黄金周,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乡村旅游作为新中国农村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缩影,自然成为城市居民假日旅游休息的集中去处。当然,日渐走热的乡村旅游,也折射出全省加强旅游特色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

  与时俱进名镇名村前景广阔

  事实上,推动名镇名村建设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全省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调查显示,发展旅游名镇名村,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帮助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了增收致富。据统计,仅2008年,全省27个旅游名镇名村旅游业综合收入就达19.1亿元,吸纳周边村镇富余劳动力近3万人,村镇旅游业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上千元。其中,比较典型的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全年接待游客68.5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57亿元,全村700多人90%以上从事与旅游产业相关的生产活动,旅游业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近7000元。

  发展旅游名镇名村,还可以促进小城镇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小城镇发展的活力。例如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2008年旅游业综合收入5500万元,同比增长10%。由于该镇借助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其他产业,不仅拥有芦笋加工企业7家,工业生产总值达到6.82亿元,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生产加工出口基地;而且形成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工业等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发展旅游名镇名村,完善了小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有关数据显示,我省旅游业综合收入连续3年以超过15%的速度增长,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规模,形成了全省镇区道路以“十字”为骨架,横贯东西南北的块状方格网络;镇区绿化覆盖率30.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6.66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城镇主要街道集中排污,小区统一供水、供气、供热,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收集、统一清运等城市化管理模式。

  此外,发展旅游名镇名村,还可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形成资源和遗产的有机保护和自我更新机制。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领导认为,名村名镇建设如能结合渐趋时尚的乡村旅游,与相关单位联手,及时跟进和改进一些必要的保障措施如解决景点停车场不足、接待设施薄弱、导游素质不高、星级厕所不够、乡村旅行团队偏少、景区公共车辆不多等问题,应该说名村名镇建设前景广阔,魅力无限。

  本报记者薛锁明 本报通讯员李艳萍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