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李鹄 |
保研大战:明争暗算的煎熬
实习生 何(王+舀) 张仙凤
“很好,你的面试结束了。”
回答完5位面试老师的最后一轮问题,大四学生黄新的“保研大战”终于告一段落了。走出考场,黄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给爸妈打了一个电话,然后回到宿舍,一觉睡到第二天下午——他已经一个多月没睡过一个踏实觉了。
“说是‘大战’一点都不夸张,熬夜看书复习倒还是其次,主要是有些情况实在很微妙,太让人费脑筋,这种感觉很累。”黄新感慨道,脸上还挂着几分疲惫。
“我们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按照规定,保送生名额应占应届毕业生人数的15%左右,没有研究生院的学校则更少,只有2%到5%不等,可是想保研的同学比这要多得多,可以说是‘僧多粥少’。”
“僧多粥少”,竞争就在所难免。不过,大家毕竟同窗三年,不好撕破脸皮真刀实枪地争夺,只能暗地里各自使劲儿,于是,出现小黄所说的种种“微妙”状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心理战:绝不能让别人看出自己想保研
沈浩是北京某高校人文类专业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当不错,具备跨专业保研的资格,正在申请保送本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从大三下学期开始,他便开始做相关准备,别人问及他的打算时,他也总是如实回答。
有一次他在网络上跟去年保研的师兄聊天讨教经验,师兄告诉他:“保研这事儿有点敏感,不要过早让别人了解你的想法。”
沈浩嘴上应承着,心里却不以为然:“我凭实力保研,光明正大,有什么必要遮遮掩掩的?”
一天中午,沈浩和隔壁宿舍的张明在食堂吃饭,两人聊起了本系的一位退休老教授,张明说:“真巧,我早上去新闻学院交保研材料的时候还在路上碰到他了呢……”
沈浩听了心头一紧,赶忙问道:“新闻学院交保研材料?怎么比往年早了半个月呀,真的假的呀?我怎么不知道?”
“他们学院主页上通知的,今年报名人数太多,增加了一道预审环节,所以要提前交材料……”
沈浩突然想到,张明一直说自己要出国,怎么又去交保研材料呢?他刚想开口问,却看到张明慌慌张张一脸尴尬的表情,于是又把话咽到了肚子里。
吃完饭,沈浩赶紧回宿舍上网。这一看不要紧,他头上顿时流下几滴冷汗:今天下午就是截止日期,如果不是刚才意外得到消息,自己这半年来的准备就付之东流了。庆幸之余他突然想到:和自己在同一家社团的杨蓓也想保新闻学院呢,她会不会也不知道这件事呢?应该告诉她一下。
正要给杨蓓打电话时,沈浩突然犹豫了。刚刚在食堂的那一幕,让他不由得多动了一点脑筋:虽说杨蓓也想保新闻学院,可是她从没直接告诉过自己。“她是不是不想让我知道呢?我现在给她打电话,她会不会觉得我在试探她?”
犹豫了半天,沈浩决定还是告诉杨蓓。杨蓓表示不知道这件事,她对沈浩传来的及时消息表示“感激不尽”,她还和沈浩约定,接下来的保研历程中如果再有新的动向,要及时互相联系,不要因错过信息而造成遗憾。
打完电话,沈浩隐隐觉得有点不对劲:怎么感觉杨蓓说话的语气有点不太自然呢?和平时很不一样。他一边想着,一边去交材料。到了新闻学院他发现,原来杨蓓早已经把材料交了。
经历了“材料风波”,沈浩小心了许多。“看来师兄说的确实有道理,保研的事情瞬息万变,不留点心眼不行啊。”
他突然发现周围同学经常会玩些“障眼法”:提着购物袋说要去超市买东西,可里边装的却是复习资料,明明看的是《社会学导论》,却要包张书皮写上《政治学原理》。
而他自己也开始渐渐掌握了“心理战”之道:遇到可能和自己竞争的同学,主动和他聊一些与保研无关的话题,遇到专业上的问题,宁可自己钻研几个钟头,也绝不在同学面前提起一星半点……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