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都江堰
记者日前从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了解到,总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的都江堰冬修工程将于本月底正式启动,计划在明年9月底以前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去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对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体系造成了严重破坏,经过应急抢修和灾后重建,今年灌区实现了1031.7万亩农田满栽满插,以及工业、生活、环境供水的正常供给。但灌区工程体系并未完全修复,同时今年灌区遭受多次区间暴雨袭击,工程损毁严重。
此次计划投入9.89亿元的冬修工程,是都江堰灌区历年来冬修投入最大的一次,将对776处(项)骨干工程进行维修、配套,主要包括疏水渠道衬护、堤防维修、取水枢纽、管理设施和电站灾后重建等。由于明年春灌期和汛期无法进行工程施工,全灌区将利用今冬明春不足5个月时间,全力进行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力争明年3月底前完成所有水下工程施工任务,以保证春灌用水和安全度汛的需要。
有关负责人表示,整个冬修工程完工后,将使灌区所在极重灾县和重灾县水利工程恢复到震前水平,并有适度提高。
延伸阅读: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个堰,平时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