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多晶硅 要理性要自信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09年10月17日09:13
本报记者 刘若辰 刘星
“老朋友,又见面了!”中场休息,会场上阵阵热情寒暄。
10月16日在蓉举行的2009中国国际硅业大会暨光伏产业发展论坛上,东汽峨半、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江苏中能硅业等企业的负责人相谈甚欢。在警惕产能“过剩”的同时,企业家保持理性与自信,积极商讨产业良性发展之策。
正确面对“过剩”——
“第一军团”企业要具备三大特征
“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东汽峨半副厂长丁国江用这句话来形容目前的多晶硅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事实上,这个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2008年下半年起,全球多晶硅价格连续暴跌,从最高时的300万元-400万元/吨到现在仅约60万元/吨。不久前,在国家《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中,“多晶硅”已被删除。
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字,目前国内有20多个在建和拟建的多晶硅生产线,加上现有企业的能力,2010年总能力可能达15万-20万吨,高于专家预测的世界总需求量。由此,“产能过剩”警示沸然一片。
不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康义在论坛上出语惊人:“过剩”是相对概念。“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的发展,需求还会增加。”
而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求发在发言中,将对多晶硅光伏产业的评价由“过剩”替换为“过热”,指出要“尽快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到优化存量、培育新的增长点上来。”
大部分与会专家与企业,都对“过剩警示”表现出积极的应对态度。江苏中能的江游认为,由于国家严控多晶硅项目的审批,这将决定在未来多晶硅产业的格局中,处在“第一军团”的多晶硅企业将具备三大特征:一是产能达万吨级以上;二是能生产高纯多晶硅;三是将成本控制在每公斤30美元左右。
企业家们的观点不谋而合。丁国江表示,国家政策起引导作用,企业发展由市场决定,基础较好的企业将在提高技术、降低成本上寻到发展空间。
理性引导“激情”——
国家级基地在优势上起跳
与会专家在引导企业正确认识和应对“过剩”的同时,发现今年四川的多晶硅和光伏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2009年4月下旬,科技部批准在乐山建立的“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成为全国唯一;眉山、成都、新津等地的多晶硅项目正在加快推动建设;甘孜州也引进了年产10万吨产业硅和1万吨太阳能级光伏硅项目……
“让四川真正成为立足西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全国硅材料及光伏产业发展高地。”四川高层的“激情”背后,更多的是对四川多晶硅和光伏产业优势的理性分析。
雄心来自业已形成的优势。乐山正试图打造3条产业链——太阳能光伏硅材料产业链、电子级硅材料产业链、硅化工循环利用产业链。这一发展方向,与国家提倡的发展方向吻合:多晶硅生产企业与下游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加强联合与合作,延伸产业链。
乐山市委书记姜晓亭有理由信心百倍:“乐山在若干生产工艺上是全国第一;已形成相关循环经济产业链;尤为重要的是,乐山解决多晶硅废弃物处理技术已走在全国前列。”
听完成都市副市长白刚的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侯世国点头赞许:“四川的硅产业卧虎藏龙,通过在新津、双流等建多晶硅和光伏产业园区,将有利于打造完整产业链。”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