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在珠江口海域里的海豚 |
2004年在珠江口海域发现的灰海豚 |
工作人员正在对搁浅的白海豚进行救助 |
进入2009年,一宗宗关于中华白海豚珠江口搁浅死亡的报告不断摆到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案前。截至2009年7月31日,珠江口海域今年共发生中华白海豚搁浅死亡案件16起(含香港地区5起,澳门地区3起),创近年来的新高。是什么原因让中华白海豚频频死于非命呢?带着问题,记者走进珠江口,为读者揭开中华白海豚之死背后的故事。
策划 /赵 洁
撰文/刘幸、任朝亮
通讯员/郭兴民、刘洁慈、陈希
摄影 /顾展旭
拯救“海上大熊猫” 白海豚死亡区南移
“今年白海豚死亡数量之多,是近年来罕见的。”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陈希说,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7月31日,珠江口海域今年发生的中华白海豚搁浅死亡头数,已经达到16头,与2006年2起、2007年7起、2008年5起的死亡记录相比,今年中华白海豚死亡数量明显攀升。
“纵观今年海豚搁浅死亡案件,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保护区管理局研究小组分析后指出,首先,在搁浅死亡的海豚中,有雄性7头,雌性3头,香港地区3头及澳门地区3头海豚严重腐烂,未能鉴定性别。从体长及生长期来看,有6头海豚体长在1.5米以下,处于婴幼年期;3头海豚体长在1.5~2.2米之间,处于青少年期;7头海豚体长在2.2米以上,处于中老年期。可见,死亡的个体主要处于婴儿期和中老年期。
其次,统计显示,白海豚死亡高峰期比往年提前了,2009年中华白海豚的搁浅死亡高峰期为2月、3月,共有9头海豚死亡。与往年4月~8月的高峰期相比,提前了两个多月。再者,白海豚死亡地点正在南移,大部分海豚搁浅死亡地点位于珠澳交界处水域(7起)及珠海机场附近水域(2起),比往年明显南移。
尚存1000头白海豚
今年白海豚已经死亡16头,数字还可能上升,如果不加强保护,它们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灭绝。而即将于2009年年底动工的港珠澳大桥将横穿白海豚保护区,为了摸清珠江口伶仃洋白海豚的分布和数量,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涛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长时间科学考察后发现,珠江口伶仃洋大约有1000余头的中华白海豚,珍稀程度几乎可与大熊猫相比。陈涛说,科研人员每次调查不可能看到全部白海豚。只能看到一部分,然后通过这一部分,推算出调查水域白海豚的数量。
举个例子,白海豚是随机出没在调查海域的,当调查船沿着预设的航线航行时,越靠近航线的海豚被发现的机会就越高,而越远离航线的海豚被发现的机会就越低。研究人员通过测量被发现海豚与调查航线的距离,然后统计各个距离发现海豚的概率,再推算出调查海区海豚的密度和数量。经过大量和复杂的计算,通过计算机的帮助,陈涛推算出1000头是比较接近白海豚海上真实数量的数字。
白海豚保护谜局:繁育
今年8月11日,广东省海洋渔业局组织全省海洋监测船再次出航,这一次全省海洋质量监测,不仅动用了国内省级海洋部门最先进的500吨级执法监测双功能调查船,而且动用了多参数水质分析仪、风速风向仪、深层采水器等高新设备。“主要进行海洋水文、气象、水质、沉积物方面调查,随船执法人员则重点监测重点排污口、工程项目用海等环境违法行为。一旦发现违法排污可就地禁止。”
但这些保护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在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加林看来,保护中华白海豚还必须主动出击,而主攻目标,正是白海豚人工繁育。他给我们举了生活中的例子。中华鲟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鳄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是现在你可以把它们的肉买回家,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已经实现了人工繁殖,使它们的种族延续下去。与之相反,我们没找到白海豚的人工繁殖办法。
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沿海水域环境污染的加剧,往来不息的施工人员、施工船舶、施工噪音、施工钻渣、悬浮物和其他污染物质的扩散都将直接危害到中华白海豚的生活和生理行为。但人工繁育海豚并不容易。美国研究了六十多年没有结果,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了三十年的白鱀豚也没能成功,可见这条路很艰辛。但陈加林心里清楚,要想从根本上解救白海豚,这道坎必须迈过去。保护区管理局只有十几个同事,但他们可以作为前线指挥部,协调组织内地、港澳台和全球的科研机构,共同攻克这道难关。
2006年5月,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的设计规划方案完成,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救护中心,这是一幢圆形的建筑,内有三个水池,分别是救护池、恢复池和暂养池。救护池最浅,只有1.5米深,工作人员可以站在水中为白海豚检查和治疗。恢复池深一些,供治疗过后的白海豚休憩。暂养池最深也最大,身体恢复后的白海豚可以在这里暂时寄养,然后被送回大海。整个救护中心可以同时救护2~4只白海豚。
陈加林说,整个保护基地预计于2009年下半年完工,那时我们对白海豚的保护能力会大大加强,对白海豚繁育习性的研究水平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大杀手”大曝光
杀手一:渔网迷宫导致窒息
是什么原因导致白海豚死亡增多呢?每接到一例搁浅报告,保护区工作人员都会第一时间赶往出事地点救援,但救活的希望渺茫。在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有6只白海豚尸体已严重腐烂,无法辨认性别。对其他10例遇难白海豚,工作人员现场记录后,将其送往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进行病理剖检。
在解剖台上,编号为SC-24号的白海豚胃内有大量食物,口腔内尚有一条未曾下咽的小鱼。此外,该海豚的吻基部有一明显环形勒痕。结合搁浅现场附近有防鲨渔网这一事实,鉴定该海豚在追逐鱼群过程中,闯入防鲨渔网,被渔网缠住,无法浮出水面呼吸,窒息致死。
保护区工作人员肖尤盛至今对其参与救助白海豚脱离迷宫的经历记忆犹新。一次,三口之家的白海豚趁着涨潮前往珠海淇澳岛附近水域嬉戏,但它们没有想到,水下面有渔民设置的渔网,层层缠绕,宛如迷宫。不久潮落,白海豚两母子被渔网缠住,不能浮出水面呼吸。“当我赶到时,白海豚母子已奄奄一息,我们马上找来设网渔民,让其带着尚能游泳的白海豚父母走出迷宫,但是小白海豚就因年幼体弱,最后倒在了迷宫之内……白海豚父母绕着迷宫转来转去,久久不愿离去。”
杀手二:
水下爆破或船只撞击
经过解剖,研究人员发现,编号为SC-26号白海豚背部皮下组织、肌肉大面积淤血,下颌骨周围组织大量出血。SC-29号海豚剖检时均发现有皮下层、肌肉层大面积淤血;腹腔内、肾脏也有大面积积血,胃内有大量食物,显示其是突然死亡。
陈加林告诉记者,珠江口水域社会经济活动密集,海上交通繁忙,海洋工程施工密集,都容易对中华白海豚造成意外伤亡。如何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减少施工过程对中华白海豚的冲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记者获悉,按农业部要求,每年的4~8月是中华白海豚生殖和哺育高峰期,严禁施工。可是今年3~6月还是有大桥工程在保护区内施工,给保护区管理和执法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而这些白海豚脆弱的生命,便因此时时面临灭顶之灾。
杀手三:
环境恶化病原增多
在解剖台上,编号为SC-28号的海豚解剖后,胃内没有食物,体态消瘦;体表大面积皮肤病变、溃疡;食道与胃内有多处溃疡;肠道不规则分节,大段肠道肿大、组织增生;肠道中段有多处穿孔;肝右叶中部外缘有一直径5cm囊肿;肝叶切开后呈黄褐色,鉴定这头白海豚是因严重疾病致死。
这并不是孤独的个案。陈加林说,与往年相比,今年搁浅死亡的中华白海豚剖检时发现疾病感染的显著增多;此外,在剖检其他种类鲸豚时也发现了各种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的案例。这与珠江口近年来环境的恶化是息息相关的。根据今年5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公布的2008年度的海洋环境质量监测数据,2008年,广东全年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为52.86万吨,其中珠江口接纳41.23万吨。广州、东莞、中山市近岸海域几乎都遭受严重污染,深圳市西部海域、珠海市部分近岸海域也被严重污染。
污染的水源,导致白海豚的食物来源困难,要么是食物数量下降,要么是食物质量下降。今年5月,全省34个贝类监测站,对牡蛎、翡翠贻贝等的监测结果发现:全省34%的贝类体内镉含量,超过国家《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其中珠江口部分贝类体内砷含量,超过国家《海洋生物质量》三类标准。如此生存环境,白海豚肌体的抵抗力自然下降了,患病致死的案例肯定增加。
杀手四:
恶劣天气导致群体分离
统计显示,在今年搁浅的海豚中,有四头幼豚体长均不足1.2米,且均未完全长出牙齿,尚处于哺乳期。其余三头幼豚的胃内及肠道均空无一物,身材瘦削,显示已长期未曾进食。但令科研人员意外的是,除此之外,他们未发现白海豚明显的受伤或生病迹象。陈加林因此鉴定,这些小白海豚是因为离开了母亲,失去食物来源而死亡的。
通常在发生幼豚搁浅案件之前的几天,珠江口地区均经历过大风、大浪或者暴雨等恶劣天气和海况。今年上半年,到达广东的台风明显比前几年增加,这些恶劣的天气和海况可能会造成新生幼豚与母豚的分离。由于白海豚是哺乳动物,幼豚需要靠食用母豚的乳汁存活,一旦与母豚分离,便会因无法获得食物来源而活活饿死。
此外,白海豚出游通常会有领航员,如果恶劣天气使领航员迷航,通常出现“一鱼犯傻,全家遭殃”的惨剧。2009年7月30日当天下午5时许,南澳岛渔民发现4条灰黑色的海豚正在岸边礁石群里挣扎,工作人员奔赴现场,发现两条海豚被海浪冲上沙滩,搁浅海豚长约2米、重约200斤,拼命地用粗大的尾翼拍打着沙石并发出叫声,额头及尾鳍有轻微的擦伤,生命垂危;另有两条海豚正在礁石群中挣扎。渔政人员在湍急的海浪冲击和嶙峋的礁石碰撞下,不顾危险,奋力抱起距离较近的三条海豚,一边往它身上泼水,防止皮肤干燥,一边出动渔政44025快艇,将三条海豚送往较深海域放生。三条海豚进入大海后,高兴地用尾鳍拍打水面,发出高亢的嘶鸣,礁石区中的第四条海豚得到信号,立即转身游回大海。
据专业人士介绍,此次被救海豚为“热带点斑原海豚”,属于鲸鱼的一个种类,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在我国仅见于台湾附近海域以及广东汕头沿海。热带点斑原海豚集体搁浅非常少见,推测可能是带头的海豚头部感染,误入沿岸礁区,失去导航能力,其他海豚跟着迷航而倒霉。
海豚密码报告
密码一:特殊“身份证”
既然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有1000余头白海豚,能不能给每头起个名字,建立个体档案呢?在调查中,研究人员会为遇到的每头白海豚拍摄照片。他们发现了两个辨别白海豚的指标,一是身上的伤痕,二是背鳍上的缺刻。
白海豚身上的伤痕和背鳍上的缺刻都是后天生活中造成的,但伤痕和缺刻的大小、形状、深度就不一样,就像人的相貌一样各不相同。年轻的海豚由于生活经历较短,身上留下的伤痕和缺刻不明显,较难辨认。但成年白海豚的背鳍多数都有明显的缺刻,容易辨认。陈涛展示了一组照片,每幅照片上的白海豚都有疤痕。有的背鳍被削掉了一半,有的头上有“刀疤”,有的后背有绳子勒过的痕迹。陈涛说,造成这些伤疤的因素很多,有的是被船只的螺旋桨刮伤,有的是被渔网挂住,白海豚之间的打斗也是留下伤疤的原因。有次珠海附近海岸发现了一具搁浅的白海豚尸体,身上有两道细密的伤痕,很像牙印,明显是属于同类之间打斗留下的。
目前穗港两地的研究人员经过合作研究,通过识别白海豚身上的伤疤以及背鳍缺刻,已经为400余头中华白海豚建立了“身份证”。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身份证”的识别来了解不同区域海豚的交流情况以及海豚个体的活动范围。
研究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白海豚习惯生活在珠海附近水域,有的白海豚习惯生活在香港水域,而有的则像一个旅行家,时常在粤港两地穿梭。这也说明,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保护也需要粤港两地的合作。
密码二:海上“变色豚”
在珠江口发现的中华白海豚,其实并不都是白色,有灰色的幼仔,有身上布满密密麻麻斑点的青少年海豚,有的成年海豚呈白色但身上留有少量的斑点,有的成年海豚则浑身白色一点斑点都没有。研究人员目前还未能清楚不同体色的海豚所对应的准确年龄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体色由灰变白反映了其成长阶段的先后。
在珠江口,你会看到有数头海豚一起游动,有的纯白色,有的带斑点,有时也会看见一头深灰色的小海豚紧贴着一头大海豚。陈涛介绍说,白海豚经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也有十头以上的集群,但遇到的机会不多。
密码三:母爱最伟大
白海豚的聚群是随机组合的,除了母豚与其幼仔。白海豚的聚群很随意,可能在一起追逐鱼群,也可能是求偶或玩耍,几小时后就各奔东西。但刚出生的幼豚需要在妈妈身边至少一年以上,幼豚需要妈妈哺乳,并接受教导游泳、捕鱼技巧,这期间如果失去母亲,小海豚便有饿死的危险。
在珠江口,4~8月为白海豚幼仔出生的高峰期,这段时间经常会看到紧随母亲的灰色幼仔。雌性白海豚10岁左右性成熟,雄性要晚2~3年,目前知道的年龄最大的白海豚可达40岁。海豚妈妈要怀胎十一个月左右,每胎只产一头小海豚,至少间隔三年才产一胎。
密码四:爱情很神圣
早先科技人员在四大家鱼身上搞人工繁殖,把雌鱼、雄鱼放在一个盆子里,把卵子和精子挤出来,一搅拌,就合成了受精卵。而作为哺乳动物的白海豚则不同于鱼类,据说,它们之间也有爱情。
新加坡海洋馆的总经理给陈加林讲过一个故事。为了让海洋馆里的三头雄海豚和三头雌海豚交配,工作人员先是把六头海豚放在一起饲养,结果导致了雄海豚之间一场激烈的搏斗,其中一头雄海豚差点被咬死。工作人员只好先在池中放一头雌海豚,然后放一头雄海豚。谁知雌海豚对这头雄海豚一点都不来电,总是躲得远远的。工作人员没办法,又换了一头雄海豚进去,这次奇迹出现了,雌海豚马上凑到雄海豚跟前亲热。后来两头海豚还产下了一头海豚宝宝。
让两头海豚彼此吸引的究竟是声音、体型、气味还是其他?陈加林还不得而知,而这些都是他的团队将来要去攻克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