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山西形象建设展现新风貌

来源:山西日报
2009年10月19日01:21
  时间:2009-10-19 00:56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山西形象建设日益展现新的风貌,山西形象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一个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和谐的山西,文化产业不断提升的山西,精神风貌多姿多彩的山西,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新基地新山西”建设的光辉历程。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山西形象建设沿着“煤炭工业基地——能源重化工基地——新基地新山西”这条主线逐渐展开,思路由模糊走向清晰。新中国60年来山西发展的历史表明,山西形象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提升思路和实现新的突破的过程。

  煤炭工业基地建设,奠定了山西发展的基调。山西矿产资源丰富,煤的储量居全国之首,有“乌金墨玉之乡”的美称,发展以煤炭为主的经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恢复国民经济这一迫切任务,山西从自身实际和国家需要出发,优先发展煤炭等重工业,致力于创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基础。经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执行“一五”计划时期共8年的快速发展,在大同、阳泉等地建成了一批大型煤炭企业,山西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煤炭工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山西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奠定了山西形象建设的基调。

  “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定位,使山西的位置更加突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个新的时期,我省确立了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战略。1978年3月,省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煤炭能源基地”的初步构想,这是我省确立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战略的开端。以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关于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煤炭能源基地的报告》为标志,以煤炭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目标,纳入山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1980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发表的《尽快把山西建成强大的能源基地》社论提出:“尽快地把山西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能源基地,不仅对山西,而且对全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都有重要的意义。”从此,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成为国家整体战略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基地新山西”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山西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006年10月,省委书记张宝顺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作了题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而奋斗》的报告。2007年12月,中共山西省委九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建设新基地新山西的决议》。“新基地”——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新山西”——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山西。“新基地新山西”战略的提出,凝聚了山西人民的实践智慧,总结了山西发展的历史经验,着眼于山西发展的未来前景,是山西形象建设最集中、最凝练、最生动的概括。“新基地新山西”战略的提出,是山西形象建设的历史性飞跃,沿着这样的思路走下去,山西的前途必然一片光明,山西人民的美好愿景必将一步步化为现实。

  二、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走向和谐。“点燃全国四分之一的灯,烧热华北一半的坑。”这是山西经济的一个形象表述,也反映了山西人民的历史贡献。近年来,山西直面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真抓实干,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全力推进“蓝天碧水工程”,扎实有效地搞好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走向和谐。

  2006年10月,省政府通过了《关于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的决定》。三年来,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力推进“蓝天碧水工程”。截至目前,“蓝天碧水工程”确定的36项指标中,有22项指标提前完成,有10项指标大多数市县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

  近年来,我省明显加大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从强化水污染防治入手,突出抓好流域水环境集中整治,加大对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监督力度;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创建生态市县,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建设有机、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加大造林绿化的力度,形成领导高度重视、投资不断增加、规模明显扩大、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带来交通沿线和农村、城市面貌的整体改观。

  推进“三个发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大力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决定》。《决定》要求,到2010年底,全省矿井总数要由目前的2598座减少到1000座。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战略的实施,将彻底改变我省煤炭行业“多、小、散、乱”的局面,不仅对山西煤炭工业脱胎换骨、走向新生,而且对根本改善山西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文化产业不断提升的山西。新中国60年来,山西的作家和艺术家,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涌现出了以赵树理、马烽、西戎等为代表的、深刻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山药蛋派”作家,在全国具有很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以来,山西注重历史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实际的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抓亮点和树品牌的结合,扎实有效地推进文化强省战略,文化建设与发展日益成为山西形象建设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山西在文艺创作方面,动作接连不断,精品强势推出,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文学作品《国家干部》《革命百里洲》,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吕梁英雄传》《乔家大院》《赵树理》《走西口》,电影故事片《生死托付》《暖春》《暖情》、京剧《走西口》、晋剧《傅山进京》,歌曲《社会主义在中国》《Email飞出山沟沟》等,一大批具有历史价值、时代气息和重要现实意义的文艺精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些具有较高品位和水准的文艺精品,成为宣传山西、扩大山西影响力的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各种题材的主题活动,成为山西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载体。“平遥国际摄影节”的成功举办,实现了山西与外界的良性互动,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是山西对外宣传的一个有力平台。“华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活动,是山西人精心打造的又一道文化套餐,是文化山西形象的大展示。还有“关公国际文化节”“五台山国际旅游节”“全球华人祭后土”等国际性文化活动,以及“晋商社火节”“吕梁红枣节”等民间文化活动,不但促进了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扩大了山西的影响力。

  充分挖掘和开发历史人文资源,使山西文化建设更加富有特色。晋商——曾为山西带来荣耀和辉煌的山西商人,一度只是沉寂的历史。而今,关于晋商的研究已成为显学,一批有深度的关于晋商的学术成果产生。新时期的山西企业家也在汲取晋商的营养和智慧,为打造诚信山西尽力。山西省会太原近年来,在挖掘和开发历史人文资源方面力度大、效果明显。“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被确定为建设新太原的目标定位之一。2009年6月26日,在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正式通过,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这又为山西形象增添了新的魅力。

  四、“太行精神”的发扬光大。抗日战争时期,山西800万太行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抗日洪流中,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形成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是中华民族处于危亡时刻,太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人民进一步发扬光大“太行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的山西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在这种条件下,山西人始终如一地艰苦奋斗,创造出了光芒闪耀的大寨精神、西沟精神、锡崖沟精神、李双良精神、太旧精神、右玉精神,等等。上世纪60年代,大寨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不但改变了自身的生存条件,而且形成了辐射和影响全国的“大寨精神”。右玉县历任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右玉人民“一张铁锹两只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硬是将一块“不毛之地”建设成为“塞上绿洲”。

  爱党爱国、乐于奉献,是山西人的优良品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山西累计向省外输出能源总量约70亿吨标准煤,年均输出1.17亿吨标准煤,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1月,南方八省遭受罕见冰雪灾害。在南方人民群众用煤用电最关键的时刻,山西人站在抗击冰雪灾害的最前沿,40万煤矿工人顾全大局、不计报酬、忘我工作、牺牲节假日,奋战在生产第一线。每隔7分钟,就有一万吨煤运往南方,这是山西人乐于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面对这场巨大灾难,山西人第一时间将捐款献给灾区,第一时间选拔、组织医疗救护队赶往灾区,共产党员、普通群众、企业家、老同志、农民工,纷纷行动起来,奉献自己的爱心。

  勇于创新,也是山西人具有的精神。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山西人打破保守落后观念的束缚,大胆创新,仅用5年时间,就在全国最早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比全国提前一年,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山西人的这种创新精神,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充分肯定。“神五”“神六”“神七”冲天一跃的时刻,也把山西人的创新精神写在了蓝天。山西国防科技工业战线职工,参与了我国第一艘载人太空飞船“神舟”五号包括发射系统、仓载系统、火工系统等重要装置和部件在内的多项重大技术设计,为太空飞船的成功发射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研制工作中,山西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承担了载人飞船、运载火箭与飞船回收等系统的多项配套研制生产任务,为确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做出了贡献。“神舟”七号飞船多处关键部件,用的就是太钢生产的三类七种钢铁材料。正是山西人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才攻克了那一道道科研尖端难题!(执笔:杨在平)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理论研究中心

  ○山西日报理论评论部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